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2006~2013年住院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儿童应用PCR方法检测痰MP DNA、ELISA法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检测,同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痰液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Ⅰ~Ⅲ)和腺病毒;RT-PCR方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PCR方法检测人类博卡病毒;痰培养检测细菌;同时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2月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总雨量、月总日照、月平均风速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直线回归和逐步回归法研究MP流行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8年共检测15098例,MP、细菌、病毒检出率分别为28.1%(4246/15098)、28.7%(4333/15098)、30.3%(4575/15098),18.9%(2854/15098)为混合阳性;单一病原检出率排名前5位分别为MP(28.1%)、呼吸道合胞病毒(15.1%)、肺炎链球菌(11.2%)、人类博卡病毒(6.7%)、流感嗜血杆菌(4.6%)。2.4246例MP阳性患儿中,男性2309例(24.7%),女性1937例(33.7%)。女性MP检出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49,P<0.01)。0~6月,~1岁、~3岁、~5岁、>5岁组MP检出率分别为10.2%、21.6%、34.8%、45.1%和59.9%。随年龄增加,MP检出率呈升高趋势,>5岁组MP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0.49,P<0.01)。3.2006~2013年MP年度检出率分别为25.1%(487/1938)、32.6%(671/2057)、39%(790/2023)、41%(842/2052)、19.1%(319/1667)、7.5%(151/2001)、27.6%(486/1762)、31.3%(500/1598),各年间MP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8,P<0.01),2008年、2009年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而2012年、2013年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年份。2006年~2009年间MP感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至2009年检出率最高,而2010年、2011年MP检出率出现明显下降,2011年检出率为8年间最低,到2012年、2013年MP检出率回升。4.8年间MP四季总检出率分别为春季25.3%、夏季33.7%、秋季32.8%、冬季20.8%,夏、秋季检出率较高,与春、冬季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1,P<0.01)。5.MP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之间为中度相关(r=0.338,P=0.000),与月平均日照时间(r=0.241,P=0.018)、月平均雨量(r=0.207,P=0.043)为低度相关,与月平均湿度(r=-0.003,P=0.993)、月平均风速(r=0.043,P=0.673)不相关。除气温外,其余气象因素均未入选逐步回归方程,温度与MP检出率密切相关(β=0.380,t=3.983,,P=0.000);气候因素对MP检出率存在滞后效应,月降雨量每增加1mm,MP月检出率升高0.65%,主要的滞后效应出现在滞后第2和第3月时(P<0.05)。6.4246例MP阳性患儿中,1142例(29.88%)患儿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其中混合呼吸道病毒感染21.08%,混合细菌感染8.8%;合并比例居前3位的病原分别为:肺炎链球菌(6%)、呼吸道合胞病毒(5.3%)、人类博卡病毒(5%)。结论:1.MP是引起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第1位的病原。2.年龄越大MP检出率越高,>5岁组检出率最高,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3.2006~2013年8年间苏州地区MP感染的流行以4年为1个周期,流行间隔期为2年。4.苏州地区MP流行季节以夏秋季为主。5.气候因素尤其是气温对MP的流行有影响,月降雨量对MP检出率存在滞后效应。6.MP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感染,常见的病原是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博卡病毒。第二部分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研究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MP肺炎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将所有入选患儿按年龄分为<6月,~1岁,~3岁,~5岁,>5岁共5个年龄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MPP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特征及差异。结果:1.3358例MP肺炎中,年龄<6月组412例(12.3%),~1岁组423例(12.6%),~3岁组1033例(30.8%),~5岁733例(21.8%),>5岁757例(22.5%)。2.<6月组MPP患儿发热较少(20.9%),多表现为低、中度发热,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热的比例呈升高趋势,>5岁组最高(83.6%),且多表现为高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0.49,P=0.000)。<6月、~1岁和~3岁组患儿多表现为湿性咳嗽,~5岁、>5岁组多表现为干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P=0.000)。各年龄组患儿喘息的比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组中57.9%患儿有喘息症状,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0),<6月、~1岁和~3岁组患儿中喘息的比例分别为41.9%、57.9%、41.2%,明显高于~3岁和>5岁组,>5岁组患儿仅7.8%有喘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78,P=0.000)。<6月组患儿中气促、紫绀、低氧血症的发生比例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00)。<6月、~1岁、~3岁组患儿中肺部闻及啰音的比例分别为90.3%、93.6%、88%,明显高于~5岁组和>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0.72,P=0.000)。3.>5岁组并发胸腔积液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09,P=0.000);~5岁和>5岁组并发皮肤损害表现明显高于其余年龄组(χ2=57.69,P=0.000);<6月组并发胃肠道表现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组(χ2=24.78,P=0.000);<6月、~1岁、~3岁组并发心血管系统表现的比例明显高于~5岁、>5岁组(χ2=118.81,P=0.000);~5岁、>5岁组间并发血液系统表现的比例明显高于<6月、~1岁、~3岁组(χ2=103.83,P=0.000)。4.<6月组(95.4%)、~1岁组(96.2%)、~3岁组(90.9%)、~5岁组(84.6%)胸片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改变,与>5岁组(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11,P=0.000);而>5岁组胸片表现为节段性/大叶性肺炎(58.1%),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81,P=0.000);>5岁组并发胸腔积液(10.2%)、肺不张(12.9%),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4.7,P=0.000;χ2=149.09,P=0.000)。5.<6月和~1岁组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其他组(χ2=26.21,P=0.000);~5岁、>5岁组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χ2=229.27,P=0.000)。<6月、~1岁组血小板总数明显高于其他组(χ2=53.63,P=0.000);~5岁、>5岁组血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χ2=34.94,P=0.000)。~3岁、~5岁和>5岁组血ALT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χ2=32.39,P=0.000);<6月、~1岁和~3岁组血CK-MB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χ2=118.81,P=0.000)。6.~3岁和~5岁CD3+低于其他组(χ2=5.74,P=0.000);各年龄组CD3+CD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05);<6月组CD4+CD8+低于其他组(χ2=5.39,P=0.000);~5岁和>5岁组CD3-CD19+低于<6月和~1岁组(χ2=3.57,P=0.000);<6月组CD3-CD19+、CD19+CD23+和CD4+CD25+均高于其他组(P均=0.000)。结论:1.3岁以下MP肺炎并不少见。2不同年龄阶段儿童MP肺炎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尤其是<6月与>5岁之间差异更明显;<6月组MP肺炎以湿咳、喘息症状明显、肺部体征多、胸部影像学表现轻、肺外表现多以胃肠道及心血管系统受累为主、炎症反应轻;>5岁组MP肺炎以干咳、高热症状明显、肺部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重、肺部并发症多、肺外表现以皮损及血液系统受累为主、炎症反应重;~3岁、~5岁组儿童MP肺炎的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3.<6月组MP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Th2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而>5岁组表现为B淋巴细胞比例降低、NK细胞比例增高。4.不同年龄组MP肺炎表现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肺损伤机制有关。第三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目的:1.回顾性总结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电子支气管镜镜下常见形态学改变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RMPP提供依据。2.探究R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各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4、IL-10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1.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确诊为RMPP的124例患儿(RMPP组)与同期住院治疗的354例普通MPP患儿(MPP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2.收集其中55例RMPP及46例普通MPP行电子支气管镜的镜检资料,总结镜下常见形态学改变及灌洗液细胞学成份、MP DNA及病原学检测的特点;3.收集17份RMPP组、15份普通MPP的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TNF-α、IFN-γ、IL-1β、IL-4、IL-10表达水平,分析RMPP患儿BALF中TNF-α、IFN-γ、IL-1β、IL-4、IL-10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RMPP组平均年龄71.6±33.1月,MPP组平均年龄30.6±28.9月,RMPP组患儿年龄明显大于MPP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79,P<0.05);两组患儿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2.72,P>0.05)。2.RMPP组体温≥38.5℃的比例明显高于MPP组患儿(P<0.01),平均热程明显长于MPP组患儿(P<0.01);RMPP组患儿发生喘息的比例明显低于MPP组(P<0.01);RMPP组患儿肺部阳性体征比例明显低于MPP组(P<0.01);两组患儿气促、呼吸困难、紫绀及低氧血症等表现发生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RMPP并发胸腔积液、皮肤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的比例高于MPP组(P<0.05)。3.RMPP组痰MP-DNA PCR检出中位拷贝数为2.4×107copies/ml,明显高于MPP组的1×107 copies/ml;RMPP组BALF中MP DNA拷贝数中位数为2.5×107(2.5×107~2.5×107),明显高于MPP组2.5×107(2.39×105~2.5×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RMPP组外周血中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LDH、血清Ig A、Ig G、Ig M水平均高于MPP组;T淋巴细胞亚群RMPP组CD3+明显低于MPP组患儿(P<0.01);RMPP组CD16+56+、CD19+CD23+明显高于MPP组(P<0.01)。5.RMPP组患儿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大叶性肺炎(82.3%),明显高于MPP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P组患儿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75.9%)和间质性肺炎(7.9%),明显高于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MPP组并发胸腔积液的比例明显高于MPP组(P<0.01)。6.RMPP组患儿支气管镜镜下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69.1%),支气管黏膜糜烂(38.2%),管腔炎性狭窄(9.1%),滤泡增生(7.3%),痰栓形成(30.9%),痰栓伴支气管塑型(7.3%);其中支气管黏膜糜烂及痰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MPP组(P<0.01)。7.RMPP组BALF中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比例为67.2±21.0%,明显高于普通MPP组42.9±27.3%,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巨噬细胞比例为24.1±20.3%,明显低于普通MPP组46.2±29.6%,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BALF中MP DNA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291,P=0.003);与巨噬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604,P<0.001)。8.RMPP组BALF中的TNF-α、IFN-γ、IL-1β水平均明显高于MPP组(P均<0.05);两组IL-4、IL-10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9.RMPP组与MPP组混合感染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检出的主要病原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病毒A型和腺病毒等。10.RMPP和MPP两组患儿100%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P>0.05);RMPP组患儿使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频率明显高于MPP组患儿(P=0.000);RMPP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PP组(P=0.000)。结论:1.RMPP易发生于年长儿童、临床表现为高热且热程较长,肺部体征少,血清LDH、CRP水平均明显增高;并皮肤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的比例高于MPP组,且住院时间长。2.BMPP胸部X线多表现大叶性炎症,易并发胸腔积液。3.粘液高分泌可能是RMPP支气管镜镜下特征性表现之一,BALF细胞学成份分析提示RMPP以中性粒细胞炎症为主,且与MP DNA载量呈正相关,支气管镜镜下形态学特点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成份分析对诊断RMPP有一定帮助。4.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可能参与了MP感染后免疫反应。5.RMPP的发生与MP DNA的高载量有一定关系。6.RMPP中混合感染的比例并不高,常见的混合病原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病毒A型和腺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