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本世纪50年代,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其进行研究。在高原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低压低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激烈地应激反应,以调动机体的机能潜力,产生一系列抗低氧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提高运动能力。随着对高原训练研究的发展,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完善;训练方法也不断改进,科学化训练程度不断提高,并由此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1991年Levine最先提出一种“高住低练(Hi-Lo)”法,通过实践比较被认为是相对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更加显著。Hi-Lo训练法是让运动员在一定高度的高原上生活,充分调动机体的潜能以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在较低的高度上训练又可达到相对大的训练负荷。这种训练方法克服了高原环境下训练引起的弊端,尤其是对肌肉供血供氧及蛋白质合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在低氧条件下居住能提高人体利用氧的能力以及在低氧环境下的机体代谢能力,故而Hi-Lo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Hi-Lo既可以发扬高原训练挖掘潜力之长,又可避免在高原上难增加负荷之短,被认为是高原训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随着实验方法学的发展,对高原训练的研究更多地关注高原训练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机体的这些改变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许多实验研究证明低氧诱导因子-1(HIF-1) 对于低氧环境的机体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IF-1是在低氧状态下产生的一种DNA结合蛋白,它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Helix-loop-Helix-bHLH)家族,HIF-1的含量在缺氧时通过其α亚基的产生而增加,在常氧状态的细胞中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迅速降解,HIF-1α在常氧环境中的半衰期小于5分钟,泛素-蛋白酶体在HIF-1的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实验证明,放线菌酮可以抑制HIF-1α的合成,从而降低机体内HIF-1的浓度。当哺乳动物细胞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一些蛋白基因转录激活时促进了HIF-1的表达,在氧浓度降低时,HIF-1通过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尤其是糖代谢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实验证明HIF-1通过调节一些参与糖代谢物质的基因表达或通过抑制糖异生的过程促进糖代谢的进行。模拟“高住低训”是让运动员居住在人工低氧环境,在常氧状态下进行运动训练,利用低氧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促进机体的能量代谢,从而提高人体的运动成绩。本实验以雄性成年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常氧对照组(NC,n=6) 、低氧对照组(HC,n=6) 、常氧训练组(NT,n=6) 、低氧训练组(HT,n=6) 、低氧训练注射CHX组(HTC,n=6) ,拟利用低氧环境和游泳运动模拟“高住低训”,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