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民参与新闻也由被动的接受信息,变成了主动的搜索、评判信息。此时,网站评论区,作为互联网媒体所提供的、就新闻等主题发表、交换意见的场所,网民在这些评论区中汇聚意见,形成舆论,理解新闻,监督权力,走出“私域”,塑造了公民性。所以,网站评论区应是考察网民新闻参与的重要落点。然而,当前在研究网民新闻参与方面,却少有作品集中于新闻评论区,少有作品基于不同类型新闻下的评论进行量化分析,更少有作品从公共性、互动性、情感、信息性等多重角度全面考察网民新闻参与的价值。本文从实证主义角度,对网络新闻评论区的公共性建构要素进行统计,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网络公共性的因素,在结语中总结当前网络评论区的公共性、新闻评论的参与状态,并提出了在网民参与、媒体新闻生产等方面的改进意见。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选择了澎湃、南方周末、凤凰新闻、新浪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6家网站,确定了12个4大类事件的选题,并从以上6家网站中就这12个新闻事件各抽取3则新闻报道,得到187条新闻。借助大数据抓取软件,将这187则新闻的网民评论整体取样,最终通过抽样确定1726条样本。通过量化的比例统计,本文发现评论区自由程度良好,评论相关性强,表达效率高,讨论重点对事不对人,有一定复杂评论,观点多样性强,不文明程度低,情绪态度较为极化,可以达成共识,整体上,评论区已基本达到公共领域的基本条件,但在互动性、思考深度等方面还需加强。文章随后通过logistic回归对影响网民评论区公共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也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研究发现情绪化、互动可能会使评论攻击性增强、极化程度加深。研究还发现,媒体类型层面,传统媒体更容易带来共识;新闻体裁方面,言论类新闻则更容易带来共识,且更易引发深度思索。文章还考察了“删帖”情况,发现删帖严重的网站,网民的共识度更高,但深度思考更少。在总结中,文章认为,网民在网络评论评论区的新闻参与活跃且效果较好,评论区已经是一个类公共领域。但评论区的新闻参与具有碎片化、低社交性的特点,议程设置跟随媒体。网民参与网络评论,主要作用在于表达民意、感知民意、参与新闻,而非参与生产。文章认为,评论区作为类公共领域,是政策修定的“导航仪”、权力监督的“聚光灯”、宣泄情绪的“安全阀”,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网民新闻参与的价值,值得新闻生产对照借鉴。最后文章指出,网民在评论区的新闻参与,尽管具有一定公共领域特征和积极作用,但利用效率不高,且删帖现象的存在让网民不能充分参与新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