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突发性聋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其人格特征、负性事件刺激量及心理健康情况,并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性聋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突发性聋的预防及临床心理辅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的突发性聋并符合条件者65例(病例组)作为这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并与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65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调查工具包括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病例组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8.83±8.26)岁;文化程度:初中3例,高中或专科19例,本科及以上43例;已婚51例,未婚14例;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30天,小于7天53例,7~14天10例,14~30天2例;轻度聋8例,中度聋29例,重度聋17例,极重度聋11例;听力曲线分型:低频下降型31例,高频下降型13例,平坦下降型16例,全聋型5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38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5.98±10.97)岁;文化程度:初中1例,高中或专科25例,本科及以上39例;已婚43例,未婚22例。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2.经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表明,突聋组精神质(P)、神经质(N)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著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内外向(E)、掩饰性(L)得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突聋组与对照组在生活事件方面进行比较,突聋组在患病前1年内的负性事件总刺激量得分、家庭负性事件刺激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突聋组工作学习负性事件刺激量得分、社会交往负性事件刺激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表明,突聋组在焦虑、抑郁因子上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突聋组在躯体化、敌对因子上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表现出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性聋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影响。2.突发性聋患者精神质、神经质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健康者;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适应环境能力差,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强烈情绪反应,有时甚至会出现不理智行为,并常存在敌意。3.在生活事件方面,突发性聋患者在患病前1年内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家庭负性生活事件相比正常健康者显著要多,心理压力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这可能是突发性聋患者患病的主要因素之一。4.突发性聋患者比一般健康人群有更多的不良心理症状,存在焦虑、抑郁及敌对情绪,并常伴有乏力、食欲差、恶心等躯体不适感。5.与正常人相比,突发性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差,临床上对这类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时应同时关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问题,并辅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取得更好的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