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与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我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多达数万起。因此,应探索有效的手段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减震器"、"安全网",一方面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待遇具有刚性特征,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会提高人们的心理预期,一旦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继而引发社会矛盾。本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索社会保障水平和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先从理论方面进行文献梳理,从社会公平理论入手,寻找社会保障水平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将其分为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保基金水平、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社会效应四大类,选取18个指标,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分析各省2004—2013之间的平均水平,再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计算权重得出综合排名,发现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发展不协调,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依存度很大,整体水平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还很大。通过构建社会保障水平各指标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失业保险参保水平、工伤保险参保水平、社会优抚覆盖水平、社保基金收支能力对群体性事件发生有正影响;社区服务设施覆盖水平、社保基金结余水平、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群体性事件发生有显著负影响。基于公平视角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造成影响的原因,梳理社会保障各指标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作用。最后,基于各指标检验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增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提高社保项目支付水平;提高社保区域统筹程度,缩小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发挥社区调节功能;加强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提高保值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