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在比赛期中表现出理想的竞技状态是运动训练科学不倦的追求,也是教练员训练艺术的完美展现。大赛在即,教练员和运动员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将运动员在训练中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充分地发挥和表现出来。准确把握与调控运动员理想的“峰前状态”,不仅能够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成功地参赛备战、实现峰前状态向高峰状态的良性转移与提高运动训练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丰富运动训练学参赛理论、完善运动训练学参赛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最佳竞技状态指能充分表现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水平的理想的参赛状态;在一个竞技状态变化周期中,处于变化曲线中高水平区段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即为高峰状态。高峰状态(包括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前1-2周内的竞技状态,称为峰前状态。2、峰前状态与高峰状态的范畴均归属于竞技状态。峰前状态是高峰状态的前奏,高峰状态则是峰前状态的后续,是峰前状态的发展和升华。运动员在比赛周前处于理想的峰前状态,意味着1-2周后有较高的概率发展成为高峰状态,在重要比赛中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获得佳绩。3、峰前状态的训练任务主要包括:继续完善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集中“多种竞技能力”与进一步促进“综合竞技能力”的转化与形成,实现峰前状态向高峰状态的良性转移。4、峰前时段中的训练内容选择更加贴近专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注重安全性。峰前时段负荷量度掌控的特点是特别注重训练负荷节奏的安排。峰前时段中训练负荷量逐渐下降,负荷强度保持、上升或略有下降,呈“多态变化”的特点,但在峰前时段最后阶段,负荷强度均表现出相对持平或逐渐下降的态势。峰前时段负荷强度节奏的变换有单段式、两段式与多段式多种不同结构的组合。不同项目峰前时段训练负荷量度的组合形式各有特点:竞环性项目多为单段式,竞重性项目多为两段式,竞速性项目多为两段式或多段式,竞距性项目多为多段式。峰前时段体能训练的主要方法是重复、间歇和比赛训练法。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完整法与分解法、减难法和加难法。战能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实战法、模拟训练法。心理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是暗示法,转移法。5、高峰状态的保持时间一般与不同主导项群中运动员赛中的能耗强度有关。峰前状态的保持时间与竞技能力的调节情况有关。峰前状态与高峰状态的相似程度一般与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消退情况、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和竞技能力的调节情况有关。6、对可测量类项群(部分项目)峰前状态竞技成绩与以往本人最佳成绩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竞速性、竞距性、竞重性、竞环性各项群此相关系数均为高度正相关。可测量类项群(部分项目)峰前状态竞技成绩与以往本人最佳成绩的“水平比”:竞距性约为93%~102%,竞重性约为85~110%,短距离竞速性约为95~101%,中长距离竞速性约为93~99%,竞环性约为97~99%。7、本课题构建的中国优秀女子可测量类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峰前状态评价体系(竞速性项目:女子500米短道速滑、竞距性项目:女子链球与竞重性项目:女子举重)能够有效、准确、客观地评定可测量类项目运动员峰前状态。所有的评价体系还包括竞技能力综合发展水平、均衡程度与适应程度的评价标准。8、峰前状态理论可在以下方面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为成功地组织与安排峰前时段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运动员峰前状态向高峰状态的良性转化以及高峰状态的有效培养与适时表现;峰前状态评价体系,有助于对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峰前状态进行科学评价。9、本课题对我国女子短道速滑500m、女子链球和女子举重运动员峰前状态评价体系应用的示例详解以及我国优秀男子气步枪运动员峰前状态模糊综合评价示例详解可为其他项目运动员峰前状态评价行为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