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针刺和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Fontanie分期为Ⅰ期、Ⅱ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和病房接受治疗的下肢缺血性疾病Fontanie分期为Ⅰ期、Ⅱ期患者中选取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各3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Fontanie分期等资料。两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腰夹脊穴施以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持续治疗3周。治疗组患者腰夹脊穴施以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仪,设置波型频率是疏密波(密波60Hz,疏波4Hz),电刺激强度缓慢匀速由低向高调节,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高且安全的强度,留针30min,1次/d,持续治疗3周。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肢体疼痛、皮肤温度、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以及患肢血管血流速度来评估电针夹脊穴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结果:
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皮肤颜色、患肢疼痛及皮肤温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皮肤颜色、肢体疼痛及皮肤温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踝肱指数及跛行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电针夹脊穴能够有效改善患肢末梢循环供血障碍,有效建立侧支循环,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2、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观察针刺和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Fontanie分期为Ⅰ期、Ⅱ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和病房接受治疗的下肢缺血性疾病Fontanie分期为Ⅰ期、Ⅱ期患者中选取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各3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Fontanie分期等资料。两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腰夹脊穴施以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持续治疗3周。治疗组患者腰夹脊穴施以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仪,设置波型频率是疏密波(密波60Hz,疏波4Hz),电刺激强度缓慢匀速由低向高调节,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高且安全的强度,留针30min,1次/d,持续治疗3周。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肢体疼痛、皮肤温度、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以及患肢血管血流速度来评估电针夹脊穴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结果:
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皮肤颜色、患肢疼痛及皮肤温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皮肤颜色、肢体疼痛及皮肤温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踝肱指数及跛行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电针夹脊穴能够有效改善患肢末梢循环供血障碍,有效建立侧支循环,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2、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