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低碳新兴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出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发展迎来重要的战略时期。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的注入,文化企业也不例外。在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之后,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金融资本急于寻找一个资金流入的突破口。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部门多数还是处于改制中的国有企业单位,文化企业的上市数量还是处于两位数以内。而伴随着如动漫等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文化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风险控制力较弱、没有传统的抵押物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吸引到市场上游走观望的资金。纵使好的文化项目能吸引风险投资等资金介入,但是对于这几年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动的资金需求来讲,也只是沧海一粟。对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以及融资体系构建来讲,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上个世纪开始,我国就出现了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国外的资本结构理论无法在我国得到验证,我国的上市公司更加偏好股权融资方式。而国外成熟的上市公司往往把股权融资作为最后的融资选择,内源融资和债权融资方式均优于股权融资方式。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往往会对其资本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就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其具有股权融资偏好,随后又对影响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解释变量中,盈利性和资产流动性对两个被解释变量都有非常好的解释效果,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抵押资产价值和企业的成长性只对资产负债率有解释作用,显著水平为5%。国有股比例对两个被解释变量影响一致,均为5%显著水平,而产品独特性对企业的杠杆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效果。通过实证结果,本文最后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对构建我国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弥补了文化产业融资偏好研究的相对空白。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和资本结构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然而针对新兴的文化产业这一特定领域,所做研究少之又少。目前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多为理论方面的分析,对于文化企业的融资瓶颈也多为统计数据,缺少对其的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综合了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并将融资偏好进行量化,同时融入了企业的盈利性、资产流动性、成长性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使最终的结果更具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