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闹学风潮”问题是我国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以学生群体为主体发起一种追求自由、平等、公正,追求政治民主的风潮,其主要是与教师、学校和行政当局的冲突。至今学术界对“闹学风潮”或者“学潮”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从个案着手进行研究的,也有从整体方面进行研究的。尽管如此,教育总长与“闹学风潮”二者之间的冲突的研究还有些不足。基于此,本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1923年彭允彝事件”为突破口对“北京国立八校反对彭允彝担任教育总长”这一“闹学风潮”进行个案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此次“风潮”的原因。通过对民国初年政府的财政状况的论述来说明教育投入不足这一社会背景;通过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来说明彭允彝与北大师生的矛盾;通过法专学生对彭允彝前后两种态度的对比,论述彭允彝与法专学生的矛盾。其次,论述各校学生与彭允彝及国会之间的斗争。通过学生在众议院选举当天举行请愿游行和学生被军警殴打场景的描写及案发后反应的论述,说明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使自己“驱彭挽蔡”甚至“警告国会”的声音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最广的范围,争取到各界最大的支持与同情。最后,论述“风潮”的走向。通过论述学生对工人运动的支持、同情和学生在“元宵节流血冲突”后发的几封电报,要求北洋政府“废兵裁督,澄清政治”,电告南方邀请孙中山、请求北伐,来说明学生对北洋政府的失望和对南方政府所寄托的希望。通过对“彭允彝事件”的考察研究,不难发现“闹学风潮”中学生基本上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准备的群体,并在“风潮”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斗争目标,从一开始的“驱彭挽蔡”到“警告国会”,到“否认国会”,再到“打倒军阀”、“澄清政治”,主动联系南方政府。但每一次目标的改变,都是在进一步认清北洋政府政府本质的基础上发生;每一次目标的改变,都能展示出学生对北洋政府的无奈与失望;每一次目标的改变,也都在表明学生在向进步力量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