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现实课题。2010年,广东、云南、陕西、湖北、辽宁五省和天津、重庆等八个城市被确定为低碳试点地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低碳试点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对节能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具有尤为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城市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对各省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基于环境压力IPAT等式以随机形式建立的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by Regressionon Population,Affluenceand Technology)模型,分析了2000年至2010年间城市化、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府政策等因素对人均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产出效应、强度效应、结构效应和城市化水平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研发强度和政府政策影响不显著。其中,经济增长的产出效应对于人均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各显著因素的贡献率来看,11年来低碳试点五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高,对人均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水平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也有正向的贡献率。能源强度的降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人均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率为负,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其增长的幅度。由此得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控制和降低能源碳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低碳试点省份应着眼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中要注重融合低碳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在确保加快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