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色谱法在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吸烟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及我国政府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烟草中有害成分和卷烟烟气排放物的披露和管制被提出了更高要求。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识别和检测标准化在国内尚未形成系统研究,目前国内烟草行业主要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卷烟烟气有害成分分析检测技术,全面认识国产卷烟在吸食上的安全性特点,对于正确认识“吸烟与健康”问题和降焦减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氮氧化物和氨是卷烟主流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本文主要研究了它们的测定方法,并对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一定探讨。(1)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即通过用三个串接的装有75mL的5%三乙醇胺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吸收卷烟主流烟气中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先用三氧化铬氧化管氧化为二氧化氮),使之转化为NO2-和NO3-,然后用离子色谱同时进行检测。由于采用合适的梯度淋洗条件,样品不需任何预处理即可得到很好分离,使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提高。结果表明,测定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NO2-和NO3-的检出限分别为0.04mg/L、0.05 mg/L,回收率为97%-101%,适于卷烟主流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分析。同时与化学发光法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对国内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卷烟进行了测定,比较了其主流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类型卷烟的含量差异和规律。(2)参照文献,建立并完善了烟丝中NO3-离子的提取条件和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即采用去离子水振荡超声提取,然后用戴安AS18阴离子分离柱分离,在所选色谱条件下样品得到很好分离。试验数据表明本方法提取完全、检测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准确、简便。并应用所建方法对国内市场上主要牌号卷烟进行了测定,且对卷烟样品主流烟气中氮氧化物与烟丝中NO3-的含量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烤烟型卷烟的相关性较混合型卷烟的稍差。(3)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卷烟主流烟气中氨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合适的梯度弥补了已报道方法的不足,并且对吸收条件和色谱参数进行优化。即采用50mL的0.05mol/L的H2SO4溶液吸收卷烟主流烟气气相中的氨,用剑桥滤片捕集粒相中的氨,然后用吸收液振荡洗脱下来,通过戴安CS12阳离子分离柱分离。在所选梯度条件下,样品得到很好分离。结果表明,本方法捕集完全,稳定性好,且分析过程简便、快速,非常适于卷烟主流烟气中氨的常规检测。应用所建方法对国内市场上主要牌号卷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卷烟主流烟气中氨的含量高低与卷烟类型没有相关性,与其总粒相物多少的相关性也不明显。
其他文献
“锦绣中华,衣被天下”是对富丽堂皇中国织锦的写照,“锦”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最为灿烂的组成部分。其经纬交织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形
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充分利用WTO规则“绿箱”政策,保护和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农业保险需求理论、福
文章通过对云南建水地区聚落的研究,叙述在聚落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带有典型代表的、相对稳定的聚落空间的原型模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聚落空间必定会有变化,也即重构
本论文结合双轴向经编织物在土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对经平双轴向经编织物的拉伸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主要针对织物拉伸过程中在钳口处的“滑脱”现象提出了对策;并且详
为了对崩塌发生区域进行有效的防护,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ArcGIS三维分析方法,生成研究区三维立体图,直观地展现了地形等特征,并圈定了崩塌灾害的潜在发生区,通过野外验
测定分析了流通过程中(超市)冷却猪肉表面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变化规律,建立微生物生长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现对冷却猪肉货架期的预测。 首先对双汇冷却猪肉在流通过程中微
随着高温高压等复杂天然气藏勘探开发的逐步增多,我国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将主要依赖此类气藏的不断接替来实现。高温高压气井完井投产后常出现环空压力异常升高、完井管柱失效
目的:观察白疕消软膏外用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取昆明种小鼠5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中
回顾唐亭"袭古增妙""结亭组景"的先锋实践,总结其模式,再认识柳宗元旷奥思想中"游之适"的内涵、要素、目标与价值追求,从"形适"与"意适"2个层面,提炼概括出时空节奏体验的"环
目的探讨农药常用有机溶剂对兔眼刺激性。方法分别取受试物0.1 ml滴眼,于给药后1、24、48、72 h和4、7、14、21 d观察兔眼部刺激症状,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