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个世界遗产地。伴随全球化的趋势和经济大发展的潮流,福建客家地区的城市规划及建筑更新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地域建筑逐渐复兴。 客家土楼——这一独特的建筑,不仅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当代建筑中值得借鉴的建筑基因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因子,即作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土楼聚落体现出聚族而居的内在秩序;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哲学观;……另一方面,是物质形态方面,即物质形态呈现的群体聚落的自由形态,单体的自我完备的形式秩序;内聚的空间形态,技术与材料的有机性等……这些都是在传承土楼文化和发展土楼地域建筑中应着重思考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本文通过两条线来展开讨论,一是研究土楼的地域性,不仅是研究土楼本身,还要通过研究形成土楼的社会文化背景、土楼聚落的哲学观与自然观等扩大视野。二是通过分析当今可供土楼地域性表达学习的优秀案例,将土楼地区实践作品与其进行对比,扩大土楼地域性现代化表达的视野,学习现代化表达的手法,为研究土楼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最后运用两个实践作品来辅证总结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