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历史趋势,指明了通向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更重要的是,它还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价值观。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写作的目的,是试图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与研究。为此,本文追溯了西方价值理论的历史演化,梳理了马克思价值理论本身的形成过程,阐明了马克思价值理论是人类价值观的伟大革命;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发,力图系统揭示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并联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阐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西方价值理论经过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的发展。古希腊价值思想经历了从宇宙主义向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向感性主义、整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的转化;希腊化时期的价值理论从符合自然转向超脱自然,从尊重自然与社会转向注重个性、个人自由与幸福,经历了从强调整体高于个人到强调个人意识的演变;中世纪时期的价值理论是神学价值理论。近代理性主义价值理论分为两条线路:一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理论,二是大陆理性主义的伦理主义价值理论,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现代非理性主义价值理论分化为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前者只承认事实命题,而拒斥价值问题;后者从“伦理学”范式转向“生存论”。只有马克思在对前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真正解决了科学与价值的二律背反,在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实现了人类价值观的历史变革。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价值立场的转变和价值理论的形成两个大的阶段。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莱茵报》时期遭遇“物质利益的难事”,促使他转向劳苦大众;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最终站到无产阶级立场,并在《巴黎手稿》中第一次系统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但此时的马克思尚未完全超越人本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共产主义局限,其价值理论仍带有抽象人本主义性质。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真正成熟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它为马克思的新价值观奠定了哲学基础,确立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范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阐发了价值的基础和价值活动的主体,实现了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践纲领,确立了人的自由发展和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变革社会、消灭私有制的实现路径,把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奠定于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基础之上,使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从具体化转向现实化。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体系内涵丰富而深刻,可概括为四个大的方面: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历史实践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现实基础;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价值目标;3、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践主体;4、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践纲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实践性,它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上述特征在多个层面得到展现:在哲学层面,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统一;在经济层面,表现为效率、社会公平、全民共享;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人民民主、真正自由、实质平等;在生态层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等价值思想。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如何提炼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学界的最大分歧所在。本文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指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优先、人民主体、生态友好”,并对其进行了论证。这可以说是本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划时代课题所作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