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是由胸膜间皮细胞发展而成的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预后很差,大部分患者自然生存期不到一年。间皮瘤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与胸膜良性疾病类似,因而极易误诊。但是等疾病进展到一定的程度,能够达到明确诊断时,已经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机会。常规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科医生对于扫描图像的辨认能力,缺乏统一的标准。定量分析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医生主观方面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之一在于建立一套CT定量分析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目的之二在于利用CT定量分析来评价恶性胸膜间皮瘤化疗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CT分析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和结核性脓胸的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胸科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来的26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及同期3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通过文献分析寻找间皮瘤可能的典型CT特征,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的差异,计算各指标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2.肿瘤面积测量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疗效评价的能力:收集15例患者的基线扫描和经化疗后的随访扫描资料,3名观察者同时对患者的三个横断层上的间皮瘤进行提取,利用Photoshop软件计算肿瘤区的面积。分析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偏倚,并与改良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比较。3.计算机辅助容积评估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疗效评价的能力:收集15例患者的基线扫描和随访扫描资料,3名观察者同时利用基于随机游走法的图像分割方法半自动勾画肿瘤轮廓,重建肿瘤三维图像,计算体积。分析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偏倚,并与改良RECIST标准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4.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胸膜剥脱术后肺再膨胀的CT测量:收集12例选择行胸膜剥脱术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和术后1月、4月行CT扫描,重建肺三维图像,计算肺容积。比较患者肺再膨胀的差异。结果1.CT分析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和结核性脓胸的鉴别诊断:两组患者的胸膜腔积液严重程度、肺及胸壁受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更易出现不规则性胸膜增厚,结核性脓胸患者更易表现为规则性胸膜增厚和患侧胸廓体积缩小。单一诊断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佳。综合各指标进行定量评分,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990,最佳诊断值为0.5分,此时诊断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0%。2.肿瘤面积测量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疗效评价的能力:基线扫描单层面积均值为25.62 cm~2,面积总和为76.86 cm~2;随访扫描单层面积均值为24.52 cm~2,面积总和为73.55 cm~2;3名观察者之间的结果存在较大偏倚;治疗过程中肿瘤面积的变化与改良RECIST标准评分的变化趋势相同。3.计算机辅助容积评估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疗效评价的能力:随机游走法与手动勾画法的相关系数高;平均一例患者完成三维重建、计算体积的时间为23.1 min;3名观察者之间的偏倚较小;各观察者测得的面积变化与改良RECIST标准评分的变化显著正相关。4.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胸膜剥脱术后肺再膨胀的CT测量:所有患者的平均术前患侧肺体积为(1259.76±865.07)cm~3,术后1月与术前相比较,肺标准化体积显著上升,术后4月与术后1月相比较,肺标准化体积改变不明显。结论1.CT有助于鉴别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需要在结合患者病史的基础上,重点评价患者的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胸廓体积的变化。2.肿瘤面积测量虽然能评价患者的疗效,但是观察者之间的偏倚大,结果不稳定。3.计算机辅助容积评估中,基于随机游走法的重建速度快,偏倚小,且能评价患者的疗效。4.CT肺再膨胀能评价胸膜剥离术对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疗效,手术能大幅增加同侧肺容积,并持续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