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开始力求在教学技术、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发展的心理学依据等方面完成铺垫工作,为下文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展开打下基础。第一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技术、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开发等若干定义,在把学习看作是蕴涵着文化的活动基础上,回顾了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在二十世纪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过程。然后,对作为学习理论发展的心理学基础(主要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学者(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的思想进行分析。 第二章力求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际案例的分析出发,完成本论文问题的提出。该章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开始回答本论文的核心问题,即在世纪之初,学习理论、教学实践和技术到底应该如何整合?作者认为应该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这样的整合,并且分析了理由。所以,随后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来完成整合? 本文第一、二章的任务是进行背景描述和提出问题。而第三、四章则是针对问题展开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价值上的判断。而第五、六章则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教育界在教学实践中对理论与技术整合的实际情况,在现实和价值之间构筑联系,提出改进的方向。本文由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大致说来,分为目标、分析、实践三大块。前两章提出了目标,中间两章陈述了理由,而最后两章则是现状和实践。当然,在各个子问题的展开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交织着理论思考、实践描述和结果分析,也不可避免地在心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之间进行跨越。因此,文章框架的设定明确了行文的逻辑体系,却并没有限制论述的展开。 如果换一种视野来看,本文各章总是在教学和技术这两大主线的交织下展开的,当这两条主线各自延伸时,前者在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观点等领域上下工夫,后者在教育技术、信息工具、计算机科学等问题上做文章。形而上时,这两条主线会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层面上会合;形而下时,它们会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整合。 对于本文,还需要提请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本文的教学和技术两大主线涉及了建构主义和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所以在资料收集和分析上比较注意时效性和针对性,对一些为人所熟悉的经典理论只进行了简要表述。 本文涉及多个学科、多种观点,笔者希望能在比较宽阔的视野中来看待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涉及面的扩大必然增加了逻辑梳理上的难度,而且由于笔者学识和精力的有限,仍然有相当的领域及观点(如认知神经科学、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方面)无暇顾及。 本文跟踪国际案例时力求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代表,即那些既比较新又比较成功的实践。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放弃了不少例子。 由于课程与教学开发实验室同仁的努力,笔者实际参与了若干案例的研究,本文选择的国内案例基本上来源于此。这种选择具有类似field-study的种种好处,感性认识强,使笔者的不少想法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然而这也带来了案例比较局部、不够规范、条件较艰苦等若干缺点。 本文力求从国际视野、深度分析和具体实践三个方面体现出笔者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本文的形成使笔者得到了一个接受指正的机会。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