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族群对于侬智高形象的建构,主要凭借文学叙事(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的形式得以流传。作为历史人物,侬智高的是非功过已然成为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一极具争议性和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之所以长期受到关注,原因在于侬智高形象建构过程的复杂性。1、在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里,汉族历史文本对侬智高的评价,是基于汉族对异族文化的“他者想象”传统思维模式,认为侬智高叛上作乱系“蛮贼首领”,因而对其形象大加贬斥;2、新时期,国内学界则在民族国家意识的影响下,带着“民族自我”的情感评论侬智高,如黄现璠等壮族学者亦重蹈历史上汉族族群对异族文化的“他者想象”模式,把越南的岱族、侬族等相关族群放在“非我族群”之列作了“非我族类”的区别;3、范宏贵先生的“同根生的民族”的理论框架认为,侬智高形象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演化,至今成为中国壮族,越南的岱族、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等相关族群所共同崇敬的英雄祖先和“圣神”。总之,侬智高形象建构过程的复杂性问题,一方面关涉到侬智高的是非功过问题,另一方面,关涉到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国别的多元族群共同建构侬智高形象的问题。基于此,本选题研究认为:历史上的侬智高形象,可看成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利益诉求、民族自我建构和认同的文化标记;因此,今天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维度,把多元族群视域中互识、互认、互证和互为“凝视”的侬智高形象的标识要素及其集合体凸现在世人的面前,则是一个极具拓荒性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复杂命题。本选题把“‘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当作核心论题来讨论,旨在把历史上和今天的侬智高形象建构,当着多元族群利益诉求、民族自我建构和自我认同的文化标记来审视,以期对侬智高的形象研究有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