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翻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诗韵律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陈西滢先生提出形似、意似和神似以后,神似与形似一直是译界研讨译学的焦点.形似强调表层,神似则注重理解、表达原诗的深层意义.保留原诗的神韵成为译诗的最高境界.许多译诗得意忘形,毫不吝惜地抛弃了原诗的情绪和韵律.钱锺书先生提出"化"的翻译标准,作者认为这一标准运用在诗歌翻译中即要再现原诗内容、神韵,必须择取适当的形式,尽力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再造原诗的韵律.作者支持这样的观点:结构、韵律是诗歌内容、神韵借以寄寓的不可缺少的载体.诗歌正是借助语音、韵律来传达人们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离开这一载体就很难谈论内容和神韵.诗歌对语言形式的依赖最为彻底,并与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所以在翻译中如何保留原诗的韵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英语和汉语有如此大的差别,以语言为基础的诗歌格律却也有契合之处:汉诗倚重字数、平仄和音韵;英诗倚重音节、音步与音韵.这契合之处使传达原诗的韵律美成为可能.事实证明,在译作中同时保留原诗的内容与再造原诗韵律不是在任何诗中都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作者认为在译本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韵律,还是可以尝试的一种途径.作者通过参阅前人及同时代译者的著述和论文,搜集相当一部分译例,进行了分析、对比和评述,并运用作者及其他译者的译作实例论证了作者提出的观点——在译诗中再造原诗韵律.该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简介中国早期的译诗及译诗形式对现代英、汉诗的影响,讨论外来诗体如何丰富了现代汉诗体;第二章论述什么是诗.引述各家对诗的定义,将诗与其它文体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特点,并提出诗歌翻译对译诗者的要求;第三章分析比较诗歌翻译中一些韵律处理方法的得失,比如是保留原诗的韵律还是代之以无韵诗或自由诗,保留,如何保留;以及无韵诗在译诗中套之以韵律的得失等等;第四章例举作者试译的一些诗歌及翻译过程中的思考:第五章对诗歌翻译中韵律的处理方法作了总结.原则上讲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的形式都是可取的形式,以能传达原诗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美的形式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