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并探索其于体外靶向杀伤口腔鳞癌细胞的作用及其经裸鼠瘤体给药后,口腔鳞癌病灶及易损器官的药物分布,确定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治疗口腔鳞癌的靶向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实验一利用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共价连接脱氧胆酸到透明质酸上制备透明质酸-脱氧胆酸耦合物,通过超声法制备纳米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的分布。利用纳米粒内部疏水相互作用,把阿霉素装载进入纳米粒的疏水内核中,制备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载药量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体外释药性能。实验二在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癌细胞中分别加入阿霉素浓度为0.5、1.0、5.0、10.0mg/L的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作用24、48h后利用倒置显微镜检测口腔鳞癌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利用MTT检测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浓度为5.0、10.0mg/L时分别作用6、12、24、48h,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实验三将36只口腔鳞癌裸鼠随机分为阿霉素组和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组,分别将阿霉素浓度为1.0、10.0mg/L的两组药物按剂量1mg/kg通过瘤体给药,每组设三个平行组。每组给药1、5、15h后处死裸鼠,取瘤体外正常组织、瘤体、心、肝、脾、肾组织各1.0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第一部分电镜观测显示自聚集体的外表近似球形,形态完整具有很窄的粒径分布。在前5个小时内,不同载药量的纳米粒突释效应比较显著,后面部分的释放曲线则比较平缓,缓释效应突出。第二部分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组癌细胞出现膜小泡、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MTT试验显示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优于游离阿霉素(p<0.01);流式细胞术示相同浓度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细胞凋亡百分率随时间增加而升高(P<0.01),相同作用时间凋亡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p<0.05)。第三部分作用1、5、15h,肝、心、脾、肺中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组阿霉素含量均低于游离阿霉素(P<0.01),而瘤体组织中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含量高于游离阿霉素(P<0.01)。[结论]1.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中阿霉素的释放显著依赖于纳米球的载药量,载药量越高,药物释放的越缓慢。2.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其杀伤作用,并随时间延长杀伤作用增加。3.阿霉素-透明质酸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癌具有靶向作用,可降低阿霉素在正常组织及脏器中的分布,从而降低药物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