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1919—)世界上最著名的英国健在的小说家之一。她创作丰富。有数十篇长篇小说,七十多部短篇小说,两部剧本,一本诗集,多本论文集和回忆录。1954年凭借短篇小说她获得毛姆文学奖。1976年凭借小说《金色笔记》获得梅迪契斯奖。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莱辛被公认为当代最优秀的文学家。玛莎·奎斯特是莱辛的第一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中的女主人公。这部同名小说《玛莎·奎斯特》以玛莎的充满疑问的童年开始,以她的第一次婚姻结束。在这部小说中,莱辛通过她个人的非洲生活经验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非洲社会以及社会中的种族问题。本论文旨在尝试性地运用后殖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对《玛莎·奎斯特》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非洲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探讨作为女性的玛莎对于自由、平等和“自我”的追寻。本片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玛莎·奎斯特》,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多丽丝·莱辛和该部作品所作的相关评论,最后介绍了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主体部分主要从三个章节来解读《玛莎·奎斯特》。第一章探究小说中玛莎对于自由的追寻。本章首先对玛莎封闭式的家庭环境进行了分析。父母的教育以及封闭式的家庭生活使玛莎形成了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无法忍受父母的一成不变,面对禁锢她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受父母的影响,作为典型的英国女孩她也不可避免的继承了某些传统思想。当然这也为她的追寻之旅屡屡受挫埋下了伏笔。其次社会严苛的等级制度令玛莎感到窒息,她渴望自由的生活。面对禁锢,玛莎开始了她对自由的追寻之旅。第二章分析了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玛莎在非洲殖民地的背景对于平等的追求。本章通过对玛莎的民主梦想的阐述。对玛莎与犹太人科恩兄弟的友谊,与犹太人阿道夫的恋人关系以及她在俱乐部里的新生活的表述等举动的分析,深入探究了玛莎对于平等的追寻之旅。第三章讲述了玛莎对于女性自我的追求。在殖民的背景中,在父系的社会里对玛莎叛逆的青春期以及青春期里玛莎的爱与婚姻的阐述,深入探究了玛莎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和认定。最后本文得出结论,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分析,小说《玛莎·奎斯特》中存在着冷酷的等级暴力。作为女性,玛莎被局限在了非洲的殖民社会里,她在追寻自由,追寻平等,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她的民主梦想注定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