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业的出现至今已有142年的历史,但中国的基金业只有短短19年的发展历史。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珠信基金,拉开了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序幕。目前,中国的基金业发展势头迅猛,基金数量不断增多,基金规模不断增长。截止2009年12月31日,中国60家基金公司一共设立基金557只,其中开放式基金526只,封闭式基金31只。同时,中国基金业品种日益丰富,不仅有股票型基金,还有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保本型基金等,基本涵盖了国际上主流的基金种类。 目前,开放式基金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截至2010年3月12日,584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26855.22亿元,份额合计24896.51亿份。其中,开放式基金数量为553只,占全部基金只数的94.69%;份额总计约为23943亿份,占全部基金份额规模的96.17%;资产净值合计约为25706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95.72%。可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份额规模上、资产净值规模上,开放式基金都是市场上绝对的主角,占比均在九成以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日益增多,人们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其中对基金的投资构成了个人投资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中基金种类繁多,宣称风格五花八门。因而,有必要对中国开放式投资基金的风格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Excel2007、SPSS Statistics17.0以及MATLAB7.9.01等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在对中国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进行识别时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在对2003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开放式基金从中选取20只,利用Sharpe模型进行初步风格确定。随后为了对Sharpe模型进行补充检验和修正,使用“检验—修正”模型,最终得出20只样本基金的最终投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对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进行分析。在具体的研究中需要用到回归分析、规划求解等方法。 最终得出了如下的实证结果: 1、采用Sharpe模型,以及配套的“检验—修正”模型对中国开放式基金进行风格判定是科学合理的,能够很好的阐述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格。该模型对投资者日后的基金挑选、基金公司的内部考核、监管者的市场把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国开放式基金虽然占据了基金市场的主流地位,但是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多元化程度不够。本文得出的结论和大部分的研究都表明,中国开放式基金多偏好于投资大盘类资产。造成基金业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壮大,可投资品种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基金业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市场需求,有目的的针对不同投资群体的需求去开发差异化的产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基金公司自身注重挖掘市场需求,还需要资本市场自身的深化发展。 3、中国开放式基金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投资取舍。本文的结论和大部分的研究表明,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格和宣称的投资风格存在较大出入。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基金评价考核体系过于简单、不够科学。目前,投资者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是相对业绩排名,但是,对于不同投资风格的开放式基金采用这种排名不能很好的为挑选基金服务,也不利于基金经理保持自己独特的投资风格。在排名的压力下,宣称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始终紧盯自身的排名,在具体的投资时也会刻意去投资那些短期内可能快速提升排名的投资品种,这就容易导致基金“抱团取暖”,投资品种趋于一致。 4、中国基金业发展速度过快,并没有形成与其市场地位相配套的支持体系。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从封闭式基金开始算起,不到12年时间;而从占市场主体的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历史来看不足10年。基金业的大发展也只是从2007年开始的。基金业这种急剧快速的扩张,带来的隐患有:人员配置不足,基金经理、研究员、客服人员、营销人员……都需要匹配,但是人员的培养需要时间,尤其是基金经理、研究员。同时,公司本身投资理念的确立与发展、公司文化氛围的形成、治理结构的完善、投研体系的合理搭建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因而,在这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支持体系没有配套而出现基金投资风格的趋同与漂移。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创造性的将定性、定量方法相结合,通过“检验—修正”模型来对Sharpe模型的结果进行二次检验,消除了只使用一种方法而造成的识别误差。 在进行风格识别的补充分析时,开创性的使用两步识别法,先通过基金的投资资产分布判定其投资资产类型偏好,然后通过基金持股的市盈率、市净率来判定其成长、价值偏好。在分析时,引入了一个以市盈率、市净率为坐标的“成长-价值”特性分析图。 在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时,本文并没有像大多数这类文章那样判定出投资风格就结束了,而是深入分析了本文结论和他人结论比较相似的原因,并且指出了本文所使用的风格分析方法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