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三十年来,华裔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在美国文坛迅速崛起,其中谭恩美首当其冲。1989年出版的处女作《喜福会》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九个月之久,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个美籍华人家庭两代八位女性的故事。四个家庭主妇赴美前(1949年前)在中国都有过不幸的遭遇,到美国以后又不适应美国的生存环境,对美国文化感到一片迷惘。她们用中国传统思想对出生在美国并且已经美国化了的女儿进行灌输,母女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在矛盾的不断出现与升级中,女儿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中国母亲赋予母爱的独特方式和母亲的伟大,并在不断的了解中认同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由于谭恩美的双重身份,她的作品也因此被读出了更为复杂的意义。最为典型的是“东方主义”论,认为谭恩美为了迎合西方社会盛行的东方主义心理,通过《喜福会》强化了中国人的刻板形象和主流文化对中国人的脸谱化认识。然而,通过症候式阅读文本可以发现,无法改变的华人身份使谭恩美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使她将写作作为反抗东方主义的武器。她有意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叙事策略,而且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素材;她让小说中的中国人打破沉默,并树立了中国母亲的新形象,颠覆了美国白人文学传统中对中国人的歪曲和刻板印象:同时,谭通过对《喜福会》中一些美国人形象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了深深埋藏于骨子里寻机待发的中国情结。该论文旨在从以上几个方面挖掘作者的中国情结。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组成。正文共分三章。引言部分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谭恩美的生平创作和《喜福会》的故事梗概以及研究现状。第一章详细介绍了谭恩美在此部作品中采用的中国传统叙事技巧。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华人刻板化形象形成的过程和谭如何在作品中打破和颠覆刻板形象,树立新的华人形象。第三章讨论了《喜福会》中谭刻画的几位白人形象,通过白人与中国人的对比,突出了中国人的优点和白人的缺点,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谭的中国情结。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表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