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京津冀产业集聚的格局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探究,进而构建京津冀产业集聚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寻找产业间发展的相互联系和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通过计量方法对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因果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本文的政策含义。2003与2017年京津冀产业集聚、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共性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点。京津冀整体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大部分行业的垄断性较强,不利于产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除北京、天津、石家庄外,其余地级及以上城市缺乏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生活性服务业与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2003~2017年,京津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常住人口的空间演变过程既存在着相同的特征,也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四者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南(偏西)—北(偏东)”格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生活性服务业和常住人口空间差异程度在上升后呈现下降趋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中心在东西方向上均总体向东移动,但是在南北方向上移动趋势相反,生活性服务业和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中心总体移动方向一致,均向北向东移动。空间分布方向层面,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常住人口空间分布方位角的变动趋势均相反。空间分布形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椭圆的短轴与长轴之比上升,制造业以及常住人口空间分布椭圆形状呈扁平化趋势。在空间密集程度方面,除制造业外,其余三者的空间密集程度都呈增加趋势。自2014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相关政策出台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大部分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差异指数增速放缓并在2017年有所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情况有所改善。但生活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与常住人口的空间差异指数仍在上升,分布协同仍需加强。大部分产业空间分布椭圆仍然呈现缩小趋势,椭圆外部区域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应对椭圆外部地区产业发展给予更多关注,避免产业在京津冀范围产生单点集聚的现象,影响整体区域产业协同情况。构建京津冀产业集聚机理和影响因素整体框架,明确了存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关系层面的协同集聚和发展联系,存在生活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与常住人口关系层面的协同集聚和发展联系,区域特征、生产要素、市场因素、创新和服务四个层面的因素对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空间分布差异都可能产生相关影响。通过对京津冀产业集聚各因素的实际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发现2003~2017年,多种因素对京津冀不同产业的集聚产生了显著影响。政策干预和经济金融发展层面是影响京津冀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政府投资情况和劳动力规模水平对产业集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环境会对产业集聚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可能造成产业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2003~2017年,多种因素是造成京津冀产业间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层面是影响京津冀产业空间分布协同情况的重要原因,卫生公共服务状况和公共环境是对产业协同产生较多影响的原因,市场开放程度对产业空间分布协同情况的影响也值得关注。未来京津冀应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地区比较优势,合理有序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梯度推进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加强创新链的协同发展和产业链的协同布局,以服务业支撑区域产业集聚和协调发展,正确把握市场、政府、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关系,加强城市间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共同营造互利共赢的京津冀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