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番茄形态抗病性与生理生化抗病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番茄白粉病进行了田间扩展流行规律调查、药剂防治试验,番茄形态、生理特征与白粉病抗性相关性以及品种对白粉病抗病性田间调查与室内鉴定,取得以下结果:1、病原菌的鉴定根据分生孢子形状、大小,菌丝体等的特征,初步确定甘肃省番茄白粉病病原菌主要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y DC)。2、番茄品种对白粉病田间抗病性调查张掖市64个加工番茄品种(品系)康番817、TOMO606、3144等,抗白粉病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各品种(品系)间病情指数存在差异,因此依据病情指数将参试品种的抗病性初步分为5类,即Ⅰ高抗品种(06-1、钻石、TOMO629D等),病情指数为0.1~5,占总份数的12.1%;Ⅱ抗病品种(SM07、T05-8、T05-16等),病情指数为5.1~10,占总份数的15.2%;Ⅲ中感品种(06-3、06-11、Z00-73、去皮大果、2272、2G-2等),病情指数为10.1~20,占总份数的30.3%;Ⅳ感病品种(Q019、SH3、石红3号、Q020、康番37、康加2号、344、170、Q021等),病情指数为20.1~35,占总份数的36.4%;Ⅴ高感品种(红宝石、康加1号、3144等),病情指数为35.1以上,占总份数的6.1%。3、番茄品种抗白粉病室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对21个番茄品种采用孢子扫落法接种,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保持48h,结果表明,各品种均表现不同程度发病,无免疫品种,经方差分析,品种间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显著。且室内鉴定与田间调查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表明,供试品种在田间和室内抗病性表现一致,因此,本研究初步确定的番茄苗期室内抗白粉病鉴定方法,可用于对番茄品种和番茄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的鉴定。4、番茄白粉病田间扩展流行规律甘肃省张掖市番茄白粉病一般在7月中旬至下旬开始出现,当地番茄白粉病中心病株(区)最初表现为缓慢的垂直扩展,中心病株(区)形成后表现迅速的水平扩展,且顺垄传播快;从发病中心形成到蔓延至大田普遍发生历时7-10天,本研究为田间及时控制中心病株,有效防治白粉病的流行提供了依据。5、田间药剂防治通过使用5种化学药剂对番茄白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药7d后,24%噻呋酰胺1200倍液、15%三唑酮750倍液和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2000倍液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依次为83.4%、81.4%和8 1.3%,而40%氟硅唑喷药7d后3个浓度梯度(3000倍液、5000倍液和7000倍液)的药效依次为72.2%、72.5%和71.1%,10d后的药效依次为73.3%、75.5%和78.2%,表明40%氟硅唑药效稳定,持效期较长。6、番茄叶片形态特征与白粉病抗性相关性番茄叶毛密度与其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叶毛密度越大,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就越高;气孔密度与其抗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即气孔密度越大,品种抗性越低;同时发现,气孔大小与抗病性相关性不显著;7、生理特征与白粉病抗性相关性接种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出现两次峰值,峰I均在接种后0.5d或1d出现,峰Ⅱ在7d甚至更后时间出现。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高抗品种接种10d内呈持续增长趋势,在其他品种中7d出现一次峰值;在未接种时不同抗性番茄品种叶片内防御酶的活性水平差异不显著,而在接种后叶片内防御酶类的活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5种酶活性水平表现为高抗品种>中感品种>感病品种>高感品种。相关分析也表明:5种酶活性水平和番茄对白粉病的抗性呈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