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在中国的确立过程,已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伴随着近年国学热的兴起,文学理论的学科反思也逐渐延伸到中国的古代与近代,尤其是作为中国现代学制建立期的清末民初。其中,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建立是否完全移植于日本或西方;晚清时期中国是否出现过具备现代学科性质的文论文本;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文论的资源等问题,都成为学术界较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即试以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在这一时期的命运流转为个案,尝试探讨这些问题。
姚永朴是清代统领文坛的“桐城派”的后期代表。作为“桐城派”末流和嫡传,他一方面得到了“桐城派”文论的深厚师传,另一方面又博稽兼采,贯通了近乎整个清代的文论传统,成为清末民初国学文化的集大成者。此外,姚永朴终身从教。他在各书院学堂的讲学,尤其是在采取新式学制后的北大的从教经历,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整理及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建立,有着特殊的意义。
《文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第二次入北大讲授“文学研究法”课程时,编写的文论教材。它成书于现代学科体系建立之初,发凡体例仿《文心雕龙》,内容上则是对桐城文论及相关古代文论的论述。在此背景下,本文最关注的问题即为:《文学研究法》在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建立过程中有何影响,此影响又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为此,本文首先从姚永朴本人的师承、家传、时代与自我讲起,追溯《文学研究法》的写作背景,分析姚永朴本身蕴含的多重可能;进而讲析《文学研究法》特殊的成书历程,探讨使其具备不同于一般桐城文论的可能性;接着,本文将具体分析《文学研究法》的命名,并进一步解析《文学研究法》体例上的特殊性,继而对它做出全面的文本考察;最后,归纳《文学研究法》在历史上的命运及影响,并希望这些探究与反思,能够为当下关于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建立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