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其处女作《喜福会》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达36周之久,并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喜福会》以一群玩麻将的群体“喜福会”为题,讲述了因文化、民族、身份等差异引起的四对母女由最初的误解和冲突,最后走向互相理解的过程。谭恩美的双重身份以及英文书写提供了多视角的研究途径,对于东西文化交流、西方眼中的国人形象以及“他者”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辅以后殖民主义、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等理论研究方法,对谭恩美《喜福会》的“他者”形象进行了有益地探讨。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范围三方面对谭恩美及《喜福会》作品展开研究。第二章着重介绍了谭恩美生活经历及《喜福会》两个方面。第三章为本文重点论述的章节,从“无言”丑陋的中国男性形象剖析到“主体性缺失”和“沟通性缺失”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再到“爱面子、含蓄客气”的中国人形象入手分析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及女性主义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元素的同时对母女关系的僵化到和解进行了诠释。第四章是对《喜福会》里的中国食物的研究,从食物与个体记忆及中国想象、族群边界和融合两方面展开分析,中国食物所意指的特定内涵也在上章中母女关系冲突中不断被重构,而二代移民在这日复一日的“结构”与“反结构”中终将获取了属于他们的更具包容性的移民身份认同。第五章主要是将作品创作及出版时代与以美国价值一方胜利而结束的美苏冷战时代底色结合,以华裔女性为主体对移民身份认同下“他者”形象的阐释,说明只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华裔才能在坚固地保有其美国身份的同时,获得一份混合身份认同(hybridity)的全球化文化身份。第六章结论总结全文观点并探索了本论文的研究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文的价值在于运用了伊里加蕾的“主体间性”理论探究母女关系、提出东西方文明互为主体和谐共存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