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果显著。但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指标的持续增高,另一方面是职工的工资水平增长缓慢;总体而言,经济发展与居民工资增长不均衡的现状不符合我国长远发展要求。国家将增加收入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表明我国已将提高人均收入作为国家长期核心战略。为深入探究影响我国职工工资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健全职工工资的增长机制,确保经济建设成果为广大居民所共享,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职工工资的影响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职工工资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和研究方法,发现现有研究存在指标选取主观、研究因素单一、采用模型简单、拟合效果较差等问题。笔者在收集了前人研究的众多潜在影响指标前提下,引入指标筛选体系,达到所选指标客观和研究因素多样的目的;另选取在时间和地区两个维度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通过比较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拟合预测效果,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指标对职工工资影响理论。笔者首先陈述了对众多宏观经济指标的筛选理论和过程,结合我国现有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基于方差膨胀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方法对潜在影响职工工资水平的30个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第一次筛选,删除了18个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得到了不具有多重共线性的12个宏观经济指标。之后,利用向前选择变量法对不具有多重共线性的12个指标进行第二次筛选,得到了能够显著地影响职工工资水平的6个宏观经济指标,即人均GDP、政府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口数。其次,在进行面板理论陈述基础上,基于国家统计局样本选取的方式,本文分别抽取东中西部代表性的地区样本(东部:北京、山东、上海、海南、辽宁;中部:山西、安徽、湖南;西部:广西、四川、甘肃、内蒙古),而忽略城镇集体单位、国有单位及其他单位的内部差异,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经网数据库下载1990年度至2013年度12个省市宏观经济指标年度数据,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RGDP)、地方财政支出指数(LFE)、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指数(FDI)、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数(UR)、城镇人口数指数(UP)作为解释变量,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指数(ASW)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将对数一阶差分处理众变量经面板模型构建的平稳性检验后,通过F检验判断是变系数模型和Hausman检验是固定效应模型,建立了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经过对实证结果进行详尽分析与预测,挖掘出影响我国职工工资增长的因素,具体为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财政支出不平衡、居民消费品的供需失衡、输入性招商引资影响效果不同,我国城镇化发展、劳动力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及政府实施不同政策等因素。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实证与理论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为:第一,疏通劳动力自由流动渠道,搭建劳动人才就业平台,加强劳动力市场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和政府工资调控机制等政府调控职能;第二,拓展教育经费的支出空间,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优化教育培养的结构等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符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设置合理的工资指导线与最低工资动态调整标准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本文在指标筛选和面板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在不同时点和地区可能出现的差异现象,对12省市自治区职工平均工资指数进行拟合,发现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的拟合效果优和预测能力强的优点,这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但是本文没有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不同面板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并未分别得出最适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模型,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