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keng f.)属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分布于浙江南部、台湾、福建及广西、广东,其中以浙江、台湾和福建三省为著。绿竹具有生长迅速、成林快、轮伐期短、收益大等优点,其笋形似马蹄,称“绿竹笋”或“马蹄笋”。绿竹笋为夏季型竹笋,笋期一般在5-10月,绿竹笋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采后4~5个小时风味就开始变化,一般常温下只能保鲜一天,限制了绿竹笋的销售半径。 本文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首次对绿竹鲜竹笋保鲜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绿竹笋采后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绿竹笋采收后,常温条件下呼吸速率增加很快,在4~6h左右呼吸速率达最高峰,为163.81 CO2mg·h-1·kg-1;用冰水预冷处理的绿竹笋在14~16h左右达到最高峰,为138.66 CO2mg·h-1·kg-1;用冰水处理同时以1%壳聚糖涂膜处理的竹笋在14h左右达最高峰,为113.43 CO2mg·h-1·kg-1;经冰水预处理和1%壳聚糖涂膜处理的竹笋在采后7d内可维持较长时间的低呼吸速率,预处理可以抑制笋体呼吸作用。 笋采收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PAL和POD活性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增加,经过一定时间后减少,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随竹笋的老化过程而增加。 在绿竹笋保鲜试验中,以经冰水预处理后的绿竹笋,通过1%壳聚糖涂膜+笋体包装+BCY保鲜剂并在5℃冷藏的A1处理,PAL、POD活性在保鲜试验期内变化辐度最小,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增加量最小,感官评价得分最高,是较为理想的保鲜处理方法。 25℃常温贮藏条件下,1%壳聚糖涂膜+笋体包装+BCY保鲜剂的B1保鲜处理和笋体包装+BCY保鲜剂的B3处理,能在保鲜期内保持一定的竹笋鲜度,PAL、POD活性在保鲜试验期内变化辐度最小,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增加量最小,感官评价得分较高,是常温贮藏的较好的处理方法。 在竹笋贮藏过程中,由于蛋白质的不断消耗和分解,各处理蛋白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以A1处理(低温+涂膜+BCY保鲜剂+笋体包装)的绿竹笋蛋白质含量最高,B1(常温+涂膜+BCY保鲜剂+笋体包装)次之,对照组最低。 涂膜和BCY保鲜剂共同处理组合使绿竹笋在冷藏保鲜中能较好地保持水分,经十天的贮藏,下降了9.37%;常温保鲜的含水率下降了16.76%,而不经保鲜处理的对照组绿竹笋在常温下,经十天的保存,含水率下降了33.27%。各处理绿竹笋粗纤维含量呈递增趋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各处理粗纤维含量有趋同效应。常温贮藏条件下还原糖氧化速度高于低温贮藏条件,保鲜处理能有效防止竹笋的老化和还原糖的氧化。 绿竹笋含17种氨基酸,贮藏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绿竹笋灰分含量为6.85%-8.72%之间,在保质期内总体呈相对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