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严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年龄早;男女患者比例为1.03:1。全世界约有150万患者患有此病,发病率约为1/4000,其中中国人约占1/4左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70余个,其中,SAG、TULP1、RDS、PRPF31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系已成为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SAG、TULP1、RDS、PRPF31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系,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5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09例经检查无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疾病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年龄、性别均已匹配。采集病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血液并应用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ALDI-TOF-MS技术进行候选位点基因型的检测;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病例组的临床特征资料。使用Epidata3.1进行数据整理录入,SPSS20.0及在线的SNPStat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5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男性53人(50.5%),女性52人(49.5%),男女比为1.02:1;最小年龄为5岁,最大为64岁,平均年龄为35.83±12.54岁。2、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Gender:χ2=0.071,P=0.790;Age:t=0.267,P=0.790)。两组性别、年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3、TULP1基因rs2064318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943,P=0.026),且在显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频数分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4; ORCC/GC-GG=0.510(95%CI=0.280-0.920))。4、TULP1基因rs9380516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517,P=0.034),且在显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频数分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 ORCC/CT-TT=0.530(95%CI=0.290-0.950))。5、SAG基因rs1046974、RDS基因rs434102及PRPF31基因rs460824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AG基因rs1046974和PRPF31基因rs460824与食用鱼类食物存在交互作用(P=0.020,P=0.017),TULP1基因rs2064318和rs9380516及RDS基因rs434102与近亲结婚史、家族遗传史、吸烟饮酒、其它食物摄入频率、精神状态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1、SAG基因rs1046974、RDS基因rs434102及PRPF31基因rs460824位点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无关联;2、TULP1基因rs2064318和rs9380516位点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关联。3、SAG基因rs1046974(G→A)和PRPF31基因rs460824(C→T)的突变效应与鱼类食物摄入频率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