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微金融机构及微金融投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尤努斯微金融经验的广泛传播,微金融已成为落后国家和冲突地区实现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各种微型企业和小型商务活动发展活跃的地区,微金融也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有2.3亿农户、460多万中小企业、3800万个体工商户和1.5亿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均为微金融业务的潜在服务对象,其贷款需求达万亿以上,存在微金融机构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截至2009年底,微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26亿元,不良率不到1%,每笔贷款平均额度约5.8万元,促进数万人就业,同时促进了微金融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微信贷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中国微金融机构和活动的运作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成为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微金融的理解经历了外生化、内生化和中介化的过程,即“向低收入穷人及非常贫穷的自我雇佣人群提供金融服务”(Otero M.&Ledgewood,1999)到“微金融机构为潜在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并依据客户收入层次的不同,选择补贴、法规治理结构、提供服务的范围质量等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利率制度没有放开的情况下,微金融机构的定价机制还无法适应业务高风险的需要,加上微金融服务的对象缺乏资产、担保品以及长期的经营记录和完整的历史资料,使得微金融信用风险的监督必须依靠软信息来展开。研究表明,软信息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占优效应,并且是微金融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本文首先考虑了微金融“缺乏担保和历史记录”等硬信息的特性,深入思考了“服务对象锁定低收入者”和“服务范围局限落后地区”的现象,并认为微金融服务对象的有效性需要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而其服务范围则要比理论探讨的范围大得多。在对微金融历史演进作详细考虑的基础上,梳理微金融战略发展的历程,即经历了外生化的福利主义、内生化的制度主义以及中介化的整合观点三个过程。一方面服务低收入者确保了其发展使命和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商业化的银行逻辑,实现了目标实现过程的可持续,为此本文提出构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相融合的超级组织。在考察BMT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市场结构和地理位置决定了软信息的作用效果,并逐渐形成了微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的独特优势,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用风险,贷款回收率大大提高。但是,在统一商业化经营和社会化发展的双重逻辑时,只有通过雇佣适合的社会工作人员,并深化金融管理能力,实现使命与能力二者的统一,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微金融组织。在考察中国农村信用社等微金融机构运作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中间代理人的委托机制在软信息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模拟的方式,对借款人寻租、动态激励和团队契约设计的效果进行了动态博弈分析。 本文以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是考察软信息占优和市场权力两种约束机制的运作机理,深入探讨其适用条件、调节因素和实际效果;二是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证据,探讨中国微金融机构在软信息建设中引入中间人机制的溢出效果,揭示其对妇女社会地位提升、信用风险的规避、社会道德资本的构建以及社会扶贫的贡献等。除了数据描述分析,本文还综合运用了动态博弈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以及新近发展的实验研究方法。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软信息与中国微金融风险管理和溢出效应关系的系统研究很少,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类似本文利用规范的实证方法,分析并比较国外经验和中国现实之间差异的研究还属首次。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微金融不仅仅能够为低收入者服务,也适合微小型企业和城市地区,但是微金融机构对于极贫困群体的服务宗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打破“硬信息约束”和“低收入者锁定”现象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需要借助“软信息占优”的效应提升解决的效率。 2.微金融经历了外生化、内生化和中介化的战略演变路径,为了打破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正面临着“福利主义扶贫”和“制度主义发展”战略的整合,并着力构建新型的超级组织,以提升运行效率。 3.在对国内外微金融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改善微金融运行效率的关键就是加强软信息的管理。但这个过程还受到市场结构和完美信息程度的调节作用,而构建兼顾“银行逻辑”和“发展逻辑”的超级组织才能促使微金融提高生存和服务低收入者的能力。 4.软信息优势的发挥依赖于中间人的委托代理机制,结合“猫头鹰模式”和“信用共同体”等中国经验,本文从“内部人寻租”、“动态激励”和“团队契约”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性检验,进一步优化软信息在微金融发展中的占优和主导作用。 5.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对微金融的硬信息、软信息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和绩效变量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软信息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并且对于妇女权力、道德资本构建和信用风险规避的经济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