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研究不同程度的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及微视野的改变规律,并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 法]本研究纳入的近视患者来源于一项江苏地区的高度近视健康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从基线数据库中选取部分受试者为研究对象,经过严格质量筛查,最终纳入研究总数118例,231只眼。受试者均行综合验光、OCT、OCT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检查以及眼轴长度测量等检查并填写电子调查问卷,用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全身病史等)。采用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ganglion cell complex thickness,GCCT),采用 OCTA测量黄斑区 3mm×3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vessel density,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vessel density,DVD)。采用微视野计MP-1测量黄斑中心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acular light sensitivity,MLS)。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将所有受检眼分为3组,分别为中低度近视组(-6.00<SE≤-0.75D)60眼、高度近视组(-10.00<SE≤一6.00D)112眼、超高度近视组(SE≤-10.00)59眼,比较各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差异,使用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的ETDRS分割法(九个区域)对OCT、OCTA和微视野图像进行划分,选取内环4个区域和中心区域(直径分别为1mm和3mm)作为研究范围。分析患者黄斑区相同解剖区域的RT、GCCT、SVD、DVD与MLS相关性,使用MLS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AL、SE、RT、GCCT、SVD和DVD作为自变量,分析整体及不同区域中与MLS相关的因素。[结 果]本研究一共纳入近视患者118人,231只眼;其中男性48人(占40.68%),女性70 人(占 59.32%),平均年龄为:(26.98±5.49)岁,BCVA:(1.02±0.73),IOP:(15.81±2.71)mmHg,AL:(26.70±1.62)mm,SE:(-7.67±3.35)D,CCT:(523.66±32.92)μm。视网膜黄斑区 3mm 范围:中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的平均MLS、平均RT、平均GCCT、平均SVD与平均DVD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超高度近视组的平均MLS(19.20±1.50)显著低于中低度近视组(19.55±1.10)(P<0.05),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的平均SVD(分别为50.21±2.44,49.62±3.91)显著低于中低度近视组(51.14±2.53),超高度近视组的平均DVD(50.11±6.63)显著低于高度近视组(52.44±4.63),高度近视组的平均DVD显著低于中低度近视组(54.23±4.95)。相关性分析中超高度近视组平均SVD和平均DVD与MLS均呈正相关(rSVD=0.254,P=0.048,rDVD=0.261,P=0.043),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平均DVD是平均MLS的独立影响因素(B=0.134,P<0.001)。区域性分析:中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黄斑区3mm范围颞侧、中心区域MLS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中上方、下方、颞侧、中心4个区域RT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上方、鼻侧、下方、颞侧4个区域GC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鼻侧、颞侧2个区域、黄斑中心凹旁S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上方、鼻侧、下方、颞侧4个区域、黄斑旁中心凹D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中总体受试者中心区域的RT与MLS成负相关(Sr=-0.206,P=0.002),GCCT与MLS成负相关(Sr=-0.158,P=0.017),总体受试者SVD在鼻侧、下方和颞侧区域与MLS呈正相关,DVD在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区域与MLS呈正相关。高度近视组SVD在下方区域与MLS呈正相关(r=0.2308,P=0.015),DVD在上方和下方区域与MLS呈正相关,而超高度近视组DVD在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区域均与MLS呈显著正相关,将这些因素分别纳入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中分析,结果表示DVD在上方、鼻侧和下方区域均与MLS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 B上=0.121 B鼻=0.094 B下=0.072,P<0.001)。[结 论]1.无明显黄斑病变近视患者黄斑区3mm范围视网膜厚度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在SE≤-6.00D开始出现明显下降。2.SE≤-10.00D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即使无黄斑病变且视力正常,也存在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显著降低。3.在SE≤-6.00D的近视眼中,OCTA评估的平均DVD与MLS显著相关,而RT、GCCT、SVD等与MLS无显著统计学相关。4.推测高度近视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可能早于视功能,尤其是旁中央凹区。5.0CTA测量DVD可能是监测近视功能变化的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