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人是主体,人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自我和谐( Self Consistency Congruence)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即“不和谐”的状态。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心理健康的良好外在体现。因此,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可靠指标。自我和谐,作为人格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是自我内部因素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综合反映内部机制协调一致的程度,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起中介统筹作用。为了具体从实证研究上论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进一步揭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文章选取北京市和东南沿海三省共6所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为对象,探讨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方向提供有力的数理论据。方法:采用SCCS和修订的GWB量表测量法,辅以访谈问卷法对北京市和东南沿海三省共6所高校68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横向研究与纵向追踪比较。全部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 10.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构问卷用内容分析法。结果i硕士研究生自我和谐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性别、城乡、婚姻状况、南北地域上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硕士研究生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差异极其显著(P<0.001)。ii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在人口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健康总体优于大学生,但内部存在年级和学科性质不均衡发展。iii 72.2%硕士研究生认为没有过严重精神崩溃现象。主观感觉严重精神障碍与主动求医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4 (P<0.001)。71%报告几乎无一般性的求助行为,75.5%的硕士研究生信任家人求助方式。iv经方差分析,不同程度的自我和谐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显著。积差相关分析表明硕士研究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基本在0.3以上。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散点图分布密集。v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以及自我刻板性在主观幸福感上回归效应显著,能较好地反映主观幸福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最先进入回归方程,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最大,解释主体幸福感总变异的32.1%,其次是自我灵活性(1.7%)与自我刻板性(1.6%)相继进入回归方程。结论:i.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和谐状况良好,不受人口资料和年级、学科性质上的影响。自我和谐总体水平优于大学生。ii.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具有稳定性,不易受外界诸如人口资料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总体优于大学生。iii.硕士研究生内部存在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不一,需关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和理科生两群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iv.硕士研究生采取以自我调节为主,辅以家人求助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诸如心理医生等专业求助以及一般性求助行为则很少。但如果自我感觉有严重精神障碍就会积极主动求医。v.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自我和谐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并且自我和谐能较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尤其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这一维度更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较大的预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