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3月和2011年112月在洋山港近岸及港区进行的浮游动物监测结果,分析了洋山港近岸和港区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洋山港近岸桡足类群落季节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岸共监测到桡足类32种,桡足类优势种有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tetraspin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瘦拟哲水蚤(Paracalanus graci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显著(F=2.11,p<0.05),春(14.01±3.53ind./L)>夏(11.93±9.73ind./L)>秋(7.44±2.36ind./L)>冬(5.47±1.15ind./L)。桡足类丰度的周年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多变量分析显示,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对洋山港桡足类群落丰度的季节变化起主要作用。小洋山码头为洋山港目前主要的货运码头,船流量较大,人类干扰严重,桡足类丰度和多样性与大洋山码头已出现差异,春、冬季小洋山码头的多样性指数(H’)高于大洋山码头,除秋季外,小洋山码头的均匀度指数(J)都高于大洋山码头。2.洋山港港区共监测到浮游动物52种,四季种类数无差异,表现为春季种类数最低,夏季种类数最高,其中春季26种,夏季29种,秋季27种,冬季27种。港区浮游动物年均丰度为11.50ind./L,季节波动明显,变化趋势为春季(22.6424.05ind./L,均值为25.04±1.74ind./L)>夏季(5.3414.94ind./L,均值为11.31±3.01ind./L)>秋季(0.409.27ind./L,均值为6.25±2.93ind./L)>冬季(0.744.95ind./L,均值为3.42±1.34ind./L),春季丰度与其余三季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夏、秋、冬季浮游动物丰度不存在差异(p>0.05)。洋山港港区东西走向的丰度空间分布特征为S1(11.16ind./L)>S2(9.46ind./L)>S3(8.12ind./L)>S4(7.03ind./L)>S5(6.94ind./L)。香农威纳指数的四季变化趋势为:夏季(1.59)>秋季(1.49)>春季(1.27)>冬季(1.07);四季均匀度指数值分别为:春季,0.46;夏季,0.55;秋季,0.54;冬季,0.40。洋山港区域受到季风和水团的综合影响,有黄海冷水团、长江冲淡水、江浙沿岸流、台湾暖流等水系在洋山港交锋,导致洋山港水环境具有独特的变化特征,因此,造成了洋山港浮游动物多样性变化不规则。3.根据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结果,洋山港港区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明显,除去9月外的夏、秋季月份与春季和冬季月份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春季港区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6组,群落相似性为65%;夏季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6组,群落相似性为70%;秋季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6组,群落相似性为60%;冬季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3组,群落相似性为70%。港区各样点空间分布呈现出S1S3断面与S4、S5断面浮游动物群落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航道样点与大洋山和小洋山附近样点也有差异(p<0.05)。综合群落分析结果,建议洋山港设立港西、港中和港东三个断面,每个断面三个平行采样点,是目前最优化、最具代表性的洋山港监测设计方案。4.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各季节不同样点间环境因子皆存在显著差异。RELATE分析进一步得出,洋山港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春季(ρ=0.49,p=0.001),夏季(ρ=0.51,p=0.001),秋季(ρ=0.43,p=0.001),冬季(ρ=0.26,p=0.001)。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所依赖的环境因子组合不同,这说明不同物种对于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各异。春季,溶解氧和水温两个环境因子能够很好的匹配浮游动物群落丰度(相关系数0.658);夏季,水温、盐度、pH和悬浮物是解释浮游动物群落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相关系数0.562);秋季,水温是解释浮游动物群落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相关系数0.756);冬季,水温和总氮是解释浮游动物群落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相关系数0.662)。各季节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环境因子组合各不相同,但水温是各季节中共有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