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损失厌恶是风险决策中的重要概念,并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影响个体或者群体的投资、消费、医疗决策等。同时,人本身具有社会属性,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力人际间广泛的交流和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化影响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自我决策,还需要在许多学科领域(例如咨询、顾问、私募投资、医疗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他人的决策需求、给出建议甚至直接代理对方进行决策,比如:职业经理人为股东制订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基金经理为投资者推荐投资方案,当选官员根据民众的需求修订政策,医生为癌症病人拟定治疗方案,父母为子女提供升学建议,律师为诉讼人代理诉讼等等。而在为他人决策时,决策者与决策结果承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将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因此从社会距离视角,研究风险决策中的损失厌恶差异,不仅有利于指导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还有利于增加实际决策者和决策结果承担者双方之间的理解,从而有助于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在以往关注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学者们探究了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的行为差异,但已有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论且缺乏全面的整合,如一些研究认为为自己做决策时决策者更关注决策结果,因而表现得更加谨慎;而另一些研究认为决策者会因自己的决策导致他人蒙受损失而感到强烈的后悔情绪,因此在为他人决策时会表现得更加保守。此外,一些研究发现当决策不会造成损失时,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没有差异;而另一些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值得注意的上述研究大都只考虑包含潜在损失和潜在收益的混合型风险决策类型,少数研究考虑包含两种风险决策类型的决策任务,但都没有将风险决策的所有可能类型全面地纳入考虑中,因此从中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其次,由于受到行为实验方法的限制,已有损失厌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层面的讨论,而对于其背后的解释机制却只能停留在假设层面上,缺乏实质的证据。最后,反馈加工使个体通过补充信息从而实现认知上的更新,因此是决策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阶段。虽然已有研究发现了反馈加工对损失厌恶的重要影响,但以往关于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时损失厌恶差异的研究都忽略了对反馈加工阶段的讨论。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距离对风险决策中损失厌恶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本文拟解决的研究问题如下:问题一:在决策的价值评估阶段,社会距离如何影响损失厌恶的大小?问题二:在决策的价值评估阶段,社会距离影响损失厌恶大小的认知加工机理是什么?问题三:在决策的反馈加工阶段,反馈诱发的信息更新是否对损失厌恶大小产生影响?社会距离对损失厌恶大小的影响是否仍然存在,其影响机理是什么?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问题,将行为数据与大脑决策加工数据有效融合,系统性地展开了如下三项子研究:研究一旨在探究在包含混合型、收益型和损失型风险决策的任务中,社会距离如何影响损失厌恶程度。研究一通过构建基于多决策类型的损失厌恶估计模型,比较了不同社会距离下损失厌恶大小的直接和间接表达,得出社会距离对损失厌恶的负向影响作用,实现了对已有文献的重要补充。研究二是一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旨在探明价值评估阶段中社会距离影响损失厌恶程度的内在机理。通过对凸显网络以及心智理论相关脑区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大脑认知加工层面上社会距离对损失厌恶程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即存在自我与他人的边界。研究三从决策的反馈加工阶段入手,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探索反馈加工阶段社会距离对损失厌恶程度的影响现象及其机理。研究三发现社会距离通过影响对反馈的认知加工进而影响行为层次上的损失厌恶大小,因此可以通过表征主观感知价值和注意力分配的脑电成分对损失厌恶大小进行预测。总之,本文通过三项子研究从现象层面到本质层面清晰地揭示了风险决策的各个阶段中,社会距离对损失厌恶大小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本文补充和完善风险决策理论体系,并为后续关于损失厌恶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和数据分析方法,也为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提供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