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爵士音乐是二十世纪突出的音乐文化现象,是美国黑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中创造的一种风格独特的音乐形式。爵士音乐的胚胎形态可以说是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果,它的风格演化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社会心理和伦理道德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艺术传播的视角对我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剖析,旨在说明爵士音乐的文化和社会属性,从社会学、音乐学、传播学等角度,阐明爵士音乐对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传播和受众群体接受的有关规律性问题。
全文立足研究爵士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情况。首先是对爵士音乐的形成和特征进行概括性介绍。随后从爵士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爵士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未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本文认为,爵士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同步下的繁荣、禁演后的断层、苏醒后的热潮、沉寂后的复苏四个阶段,其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涉外娱乐场所、流行歌曲、音乐节、音乐院校、专业爵士音乐吧、网络传播等六种主要形式和其他一些非主流的方式。爵士音乐在中国未能成为主流的原因,从传播过程看是因为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主流音乐家的关注,从传播方式看是因为传播方式的层次较低、效果较差,从爵士音乐社会和文化属性看是因为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存在未及弥合的差异。爵士音乐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从传播过程、传播方式以及爵士音乐的属性来看,主要是促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块化”、“条化”和“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