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形成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城市体系,实现大中小不同规模城市的协调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既提出要把“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正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和趋势的准确把握。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早期的城市规模控制政策到现阶段的城市协调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围绕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和战略决策一直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并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本文将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同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内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动力机制、当前所处阶段以及未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落实“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指导方针以及构建合理、可持续发展城市体系的基本思路。
本文共有七章,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为第一章,首先交待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界定相关概念和评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阐述研究的框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至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首先总结了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变化特征,结合对主要国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情况的考察,归纳了其一般范式并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以作为分析我国演变情况的参照系:第三章为实证分析,在描述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通过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回归、Kernel密度函数等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第四章归纳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沿着构建的分析架构考察制度因素主导、市场因素驱动和自然因素制约的共同作用模式和路径;第五章首先分析当前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当前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进而结合未来趋势给出了转型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
最后第六章归纳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展望了后续研究方向。
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
第一,建立了一个考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从总结和分析其一般范式与经济学原理着手,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和动力机制,并结合演变当前所处阶段的判断,提出了转型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这一框架可以很好地获得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
第二,初步建立了一个考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参照系。在认识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变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本文将分析视角拓展到城市体系,结合详细的数据梳理和文献查阅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共性特点和一般范式,有助于通过横向比较深刻认识我国的演变情况;
第三,本文将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拓展到了2006年,并详细考察了1985—2006年的演变情况,归纳了首位度降低、城市体系从“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张”以及相对规模由“双峰状”演变为“单峰状”等主要特征。当前对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系统性研究大多集中讨论了2000年以前的情况,针对2000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的丰富变化,这一补充是重要也是必要的。
第四,深入剖析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在国外研究文献关注规模经济、集聚外部性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基础上,本文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着重强调了政府干预、行政区划等制度因素对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主导作用及其同市场内在驱动作用的相互关系。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以及自然约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第五,判断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过程中当前所处的阶段以及存在的问题。围绕转型期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并创新地提出了“超密城市群”和谐式发展的战略构想,指出可以将其作为我国基于新增城市人口数量庞大、土地强约束条件下城市体系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