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腰背肌作为人体核心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脊柱动态平衡、实现屈伸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既往研究表明,脊柱-骨盆等影像学参数所反映的脊柱形态与退行性脊柱畸形(Degenative spinal deformity,DSD)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忽略了韧带、肌肉等软组织因素在退行性脊柱畸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于核心肌群解剖位置的特殊性,现有的腰背肌功能状态的研究主要采用磁共振、CT等影像学方法,关于肌肉功能理学检查(力量、耐力等)的研究鲜见报道,更未见脊柱畸形患者腰背肌理学检查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组前期自主研发的三种体态下的腰背肌功能测试装置,探索DSD人群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客观评估方法,并观察在DSD人群中腰背肌功能状况及影像学参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互相协同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退行性脊柱畸形发病机制、选择治疗方式、评估治疗效果、完善现有诊疗分型等提供重要的创新解决思路和临床研究支撑。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临床队列研究,已通过临床研究伦理审批及前瞻性临床研究注册。收集2018年9月至2022年3月入组的受试者149名,其中DSD组(患退行性脊柱畸形的受试者)86例,对照组(同龄无脊柱畸形受试者)63例。1.腰背肌最大等长肌力及耐力测试:分别在站立位、俯卧位、坐位三种体态下测量受试者最大等长肌力(Maximal voluntary exertion,MVE),在站立位及俯卧位下测试腰背肌耐力(Endurance time,ET)。采用Isomed-2000等速运动测试仪评估三种角速度下(低速30°/s、中速60°/s和高速120°/s)腰背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屈伸比(Flexion/Extension,F/E)和耐力比(Endurance ratio,ER)等参数。2.影像学参数评估:借助Surgimap软件、PACS系统等测量受试者影像学相关参数,主要包括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3.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所有受试者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oland-Morris腰痛功能障碍评分(Roland-Morris questionnaire,RM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36项简易健康问卷评分(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4.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上资料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重复测量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检验,腰背肌功能状况与影像学参数以及二者对于受试者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49例受试者,其中DSD组86例(18男68女),对照组63例(15男48女)。两组人群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2.三种体态下腰背肌功能状况:DSD组MVE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SD组人群耐力均低于对照组,站立位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握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等速运动腰背肌功能评估:三种角速度下,两组人群腰背屈肌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SD组腰背伸肌PT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角速度为60°/s时,差异度最大;三种角速度下,DSD组F/E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角速度为60°/s时,差异度最大;两组人群腰背屈、伸肌群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测量及方法对比研究:Surgimap软件测量影像学角度相关参数的组内一致性以及和PACS系统测量结果一致性均极佳(ICC:0.880~0.987)。DSD组人群SVA、PT、PI较对照组增大,LL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人群SS、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与腰背肌功能的相关性分析:DSD组站立位MVE与SVA、PT呈显著负相关,与身高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俯卧位MVE与PT呈显著负相关,与身高、体重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坐位MVE与PT呈显著负相关,与身高、体重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调整后站立位MVE/BH、MVE/BW、MVE/BMI与SVA、PT,MVE/BW与PI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俯卧位MVE/BH、MVE/BW、MVE/BMI与PT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坐位MVE/BH、MVE/BW、MVE/BMI与PT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6.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腰背肌功能的相关性分析:DSD组VAS、ODI、RMQ量表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SD组SF-36量表总分及各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站立位MVE与ODI、RMQ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站立位MVE与PF、RP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俯卧位MVE与PF呈显著正相关(P<0.05);坐位MVE与RP呈显著正相关(P<0.05);站立位、俯卧位ET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1.DSD患者的腰背肌力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两组握力无明显差异,提示DSD患者腰背伸肌力量的下降是局部肌肉群的退行性改变,而非全身肌肉功能状况的增龄性变化。2.中速(60°/s)等速肌肉力量测试能够有效评估DSD老年患者腰背伸肌功能下降情况,可作为评定DSD人群腰背肌功能的推荐检测参数。3.DSD患者腰背肌最大等长肌力与躯干的整体平衡情况呈正相关,高PI群体更容易出现腰背肌最大等长肌力衰退,证实腰背肌参与了退行性脊柱畸形的发生及躯干平衡的代偿机制。4.站立位腰背肌最大等长肌力与功能障碍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尤其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两个维度相关性最显著,是反映DSD患者生活质量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