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的世俗文学——苏青其人其文价值重估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6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青是20世纪上海沦陷时期的著名作家,由于历史原因曾长期被现代文学史遗忘。解放后至八十年代,苏青并没有受到研究者太多的关注。至八十年代以来,在张爱玲研究热潮的影响之下,与其有着某些关联的苏青其人其作才逐渐被人提及,文学界开始对她重视起来,研究也曾出现过小小的“苏青热”。然而,在取得诸多研究成果的同时,苏青研究中出现了一些过分推崇和其价值的倾向。诸如任意拔高其人其文的价值,片面单一的阐释其创作意义,评价有所失准等问题。本文以苏青的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特殊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苏青在特殊时期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选择等,综合全面的评价苏青,重估苏青其人及其创作的价值所在。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绪论部分追溯了对苏青过往研究的各个阶段,分析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阐述了本文选题的思路。第一章主要阐述苏青市民文学的时代机缘。上海沦陷这个特定的机缘成就了苏青的文学之路。苏青取得的文学成就和她的成名似乎都更多体现出时代机缘的偶然性。第二章从两方面分析了苏青文学创作的局限性,平淡叙述中的精神贫乏,以及务实而重利的文学创作观。第三章从女性传统意识与现代思潮交错下的矛盾思想,四角天空下的“个人解放”,对男性的批判与依附,母性的矛盾四个方面分析苏青思想的矛盾性。第四章探讨苏青在特殊时期自觉的文学选择和借助弱者弃妇的身份自我开脱,背弃尊严的人生态度。  结语部分总结了苏青创作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对其创作一笔抹煞是不公平的,但更不可轻言“伟大”,也不能再以政治的高调简单化的进行政治评判,研究中基本的评价标准与规范不能失准。
其他文献
第一人称叙事作为限制叙事的主要手法,在晚清以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小说多是借助“我”的经历和见闻来连接各种故事,很少表现“我”的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叙述者“我”只
本文写作宗旨在于分析杜甫与“老”这一美学范畴的关系及杜甫对于“以老为美”美学观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杜甫体现了“老”的审美形态。首先,“老”是杜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即教学对象是在已有的母语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因此母语迁移则被认为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导致习得错误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它
在明万历中后期,我国的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刻书事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木刻插图业也遇到了发展的良机,出现了“无书不图”的盛况。徽派插图随之崛起,并成为一时之风尚,从而引发了徽
学位
本文以初中生汉语母语书面表达中的动词偏误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偏误类型,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说明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