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之一表现为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沉积为核心的神经炎性斑(NPs)形成,很多证据表明,AD由各种原因诱导发生,而Aβ作为这些原因的一个核心也是阿尔茨海默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1]。APP为β淀粉样蛋白的前体,而Aβ在AD中的致病作用很大程度上与其前体APP的异常加工处理过程有关,淀粉样肽前体蛋白(APP)裂解后形成的多肽片断,广泛存在于各种体细胞中,正常时以可溶性片段存在,病理情况下聚集成不溶性的Aβ纤丝并对神经元产生相关的毒性[2]。研究发现,Aβ的沉积和形成由APP的异常产生、积累聚集直接导致,且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机制很有可能与之相关。所以,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中,我们致力于控制Aβ及其前体蛋白APP的产生。本实验旨在研究针灸AD大鼠“百会”与“肾俞”穴对AD大鼠血清内Aβ水平及海马CA1区前体蛋白APP的影响,探讨针灸通过减少和抑制AD大鼠Aβ水平及APP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三月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AD大鼠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聚合Aβ1-42造模。所有大鼠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后,将符合条件的60只三月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的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四组。模型组大鼠经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聚合体制备,假手术组则于大鼠双侧海马内注射与Aβ1-42相同量的生理盐水,其它的步骤均与模型组相同。治疗组选取百会穴和双侧肾俞穴先进行针刺(1寸毫针),留针15min后,再用细艾条(自制直径约0.6cm)在穴位上方2~3cm处行温和灸,使穴位表皮温度在(43±1)℃,持续15min,1次/d,7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2个疗程。其他三组同步喂养,不予其他处理。治疗结束后,对所有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剔除特别不合格的个例,剩下各组10只进行指标检测。实验AD大鼠血清Aβ水平采用ELASA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APP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1)各组间血清Aβ浓度,模型组比假手术组显著升高,针灸治疗组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各组间血清Aβ平均光密度,针灸治疗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AD大鼠海马APP的含量,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APP阳性神经元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上升,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结论:Aβ1-42注射制备AD模型方法成功制备模型,“益肾调督”针灸疗法或可以通过减少或抑制AD大鼠血清内Aβ水平,降低大鼠海马CA1区APP的含量,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进程,有效防治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