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丙醛、丁醛毒性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6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醛类化合物含有醛基官能团,既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又具有一定的氧化性,故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丙醛、丁醛作为石油化工中重要的原辅料,在各类石化产品的生产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表明丙醛、丁醛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刺激与伤害,对肝脏等器官也会产生损伤,导致机体组织发生溶血现象。本文从细胞层面上评价丙醛、丁醛诱发小鼠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的毒性效应与机理,并从分子层面上研究了与氧化损伤直接相关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受到丙醛、丁醛暴露后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丙醛、丁醛的来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阐明了与其相关的毒性作用和氧化应激的相关内容,并对研究中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相关叙述。
  第二部分:选取小鼠原代肝细胞为研究对象,将小鼠原代肝细胞暴露于一定浓度的丙醛、丁醛24h后测定各细胞指标,分析并比较小鼠原代肝细胞在不同链长醛的暴露下造成的细胞毒性和诱发的氧化应激效应。经过丙醛、丁醛的暴露后,活性氧(ROS)在肝细胞内部发生了累积,含量增多,当丙醛、丁醛浓度为100mmol/L时,肝细胞内ROS含量相较于对照组分别上升至152.34%与127.99%,并且因为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超过了过氧化氢酶的自身抗氧化能力,从而进一步受到了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因ROS含量的增高被促进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酶的含量有了明显提高,相较于对照组其含量上升至328.21%与204.16%,细胞内MDA的含量有了显著上升,并且经丙醛暴露后的细胞内MDA含量高于丁醛暴露实验组,这说明丙醛、丁醛的暴露使得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受到了影响,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被打破,从而诱发了氧化应激并对细胞产生了毒性效应,细胞的活力受到影响,其中丙醛抑制了肝细胞活力,当丙醛浓度为100mmol/L时,细胞活力仅为对照组的45.17%,而丁醛激发了肝细胞活力,当丁醛浓度为80mmol/L时,细胞活力升高至对照组的313.67%。同时,丙醛与丁醛的暴露使得细胞膜也发生了损伤,LDH也随着细胞膜的破裂而流失到细胞外部,细胞膜电位也有所下降。
  第三部分:选取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光谱技术,酶活性检测,分子模拟对接等方法,研究丙醛、丁醛对CAT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丙醛、丁醛的暴露改变了CAT的二级结构,当它们的浓度分别为8mmol/L时,α螺旋含量分别增加至35.4%与35.5%,β折叠含量分别减少至17.7%和17.2%。丙醛可以使得CAT骨架结构更为紧密,而丁醛使得CAT骨架结构松散。丙醛、丁醛的暴露会猝灭CAT的荧光,猝灭的方式为静态猝灭,并且能够改变与荧光强度相关的色氨酸与酪氨酸的亲疏水性。丙醛、丁醛在对CAT进行作用后,会使得两者结合的粒径减小。丙醛、丁醛暴露后CAT的活性有所下降,通过构建丙醛、丁醛与CAT的结合模型,模拟其结合位点发现,丙醛、丁醛与CAT的结合位点位于CAT的酶活中心,二者通过氢键链接,因此丙醛、丁醛对CAT的酶活产生了影响,当丙醛、丁醛浓度为8mmol/L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降低至56.05%与60.46%。
  第四部分:选取超氧化物歧化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光谱方法,酶活性检测,分子模拟对接等方法,研究丙醛、丁醛对SOD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醛、丁醛的暴露改变了SOD的二级结构,当丙醛、丁醛浓度为8mmol/L时,SODα螺旋含量分别增加至23.6%与24.0%,β折叠含量分别减少至28.7%和28.6%。丙醛和丁醛的暴露可以使得SOD骨架结构更为紧密。丙醛、丁醛的暴露会猝灭SOD的荧光,猝灭的方式为静态猝灭,并且改变了与荧光强度相关的酪氨酸的亲疏水性。丙醛、丁醛在对SOD进行作用后,会使得SOD粒径减小。与细胞实验不同,丙醛、丁醛暴露后SOD的活性有所下降,通过构建丙醛、丁醛与SOD的结合模型,模拟其结合位点发现,丙醛、丁醛与SOD的结合位点与SOD的酶活中心相较较远,仅仅结合在SOD的表面上,通过氢键链接。
  第五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论文的创新点,并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本文从细胞层面与分子层面上研究并比较了丙醛、丁醛的毒性效应机制,证明了丙醛、丁醛可以破坏小鼠肝脏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并引发氧化应激,并且丙醛、丁醛会对CAT、SOD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削弱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为评估丙醛、丁醛的毒性效应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和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年产玉米秸秆约2.16亿吨,大量玉米秸秆直接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制备富含甲烷的生物气,不仅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玉米秸秆,且产生可利用生物能源,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然而玉米秸秆复杂的纤维素结构特点决定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率低。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破坏玉米秸秆的木质素纤维素结构,提高厌氧发酵性能。特别是尿素氨化预处理,不仅能够有效破
学位
厌氧发酵方式已被广泛的用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并已获得了一定的效益。然而,在遗传基因与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有机组成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脂肪等)存在较大差异,而有机组成成分是直接决定底物生物可降解性和厌氧发酵产甲烷潜能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种类的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的厌氧发酵特性因此缺乏一致性和规律性,给这类生物质的高效资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时代背景下,畜牧业也正逐步进入到以信息化、智能化和无人值守为特征的4.0时代。奶牛养殖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由于对日粮饲喂效果缺乏准确的预测和正确的评价,进而导致缺乏精准的日粮配合、饲喂管理和科学决策,并由此表现出日粮利用率低、饲喂浪费严重、粪污排放大和环境污染重等现象普遍存在,对
学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作物产量居世界首位,每年都要产生数亿吨的农作物秸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农作物秸秆的污染和处理问题日趋突出。另一方面,秸秆又是十分宝贵的可利用资源,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5种途径。基于秸秆有多元化利用方式,秸秆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恰逢国家近年来注重环境保护,对秸秆的回收有很大的补贴力度,秸秆回收迫在眉睫。秸秆回收最
学位
油菜除油用外,其饲用、菜用、肥用、花用和蜜用等功能不断被开发和利用。针对饲用油菜生物量变化大、含水率高,缺乏适用的收获机械的问题,结合饲用油菜植株高粗、脆嫩的生物学特性,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小地块经营模式的饲用油菜收获机,确定了其基本结构、工作过程及工艺流程。为实现物料在切碎过程滑切省力,提出了一种“人”字形排布的滚刀式切碎器结构和一种交错排布的甩刀式切碎器结构,开展了台架对比试验确定了滚刀式切碎装置
随着近几十年人口剧增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氮磷等元素的营养物质输入水体,水体富营养化愈加严重,导致某些藻类及蓝细菌异常增殖,形成蓝细菌水华现象。铜绿微囊藻是水华蓝细菌中的优势种,它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微囊藻毒素,使水体水质受到影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蓝细菌水华的发生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氮磷营养盐的浓度、温度、光照等。而蓝细菌这一古老的微生物本身也具有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比如细胞
含油废水作为工业生产的副产品来源广泛,其来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食品和饮料、航运和海事、制革、纺织、金属和机械加工等行业。含油废水的肆意排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含油废水的处理是环境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与传统技术相比,膜技术具有渗透通量高,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不需要额外的化学品投入等优点,是一种经济有效处理乳化含油废水的技术。然而,传统的膜技术由于油滴在膜表面沉
学位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具有毒性、腐蚀性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它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活动中。硫化氢不仅会增加天然气、合成气等有价值的能源或化学产品转化的成本,还会破坏臭氧层,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对人的眼睛和呼吸系统以及农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该研究为了解决生产工艺过程中释放的二次污染物中普遍存在恶臭气体硫化氢的问题,共构建了三种绿色新型的脱硫体系,分别为W、V取代型的杂多化合物/水溶液的体系、以硫为中
学位
菜籽油是我国需求量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油之一,近年来,人们对菜籽油的需求量逐年递增,我国菜籽油产业快速发展,我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食用菜籽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由于中国的菜籽油生产全过程中(包括农业种植过程、工业加工生产过程和运输等过程)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且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愈加重视,对菜籽油产业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框架,对菜籽油生产全过程的能源
学位
本研究以生物质浒苔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水热-冷冻铸造和热解碳化技术制备出不同类型的浒苔基气凝胶,用于溢油清理和油水分离。探究不同制备条件对浒苔基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性能的样品。利用现代仪器对样品进行表证分析,明确样品改性前后变化规律。结合含油废水的物理化学特性,评估浒苔基气凝胶在不同油/水环境中的处理效果,揭示其吸附机理和分离过程,为浒苔在溢油清理和油水分离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