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形态学、分类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对扭柄花属(Streptopus Michx.)的系统演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 细胞学
对扭柄花属Streptopus 4种(其中S. simplex 4个居群)和外类群万寿竹属Dispoum植物D. viridescens.核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该属是一个在染色体水平变异比较大的属。其中S. paviflorus 2n=32; S. obtusatus 2n=18, x=9 ;S. simplex 2n=14, 16, x=7,8均为首次报道的新数目.以前认为该属的体细胞染色体基数为x=8,结合本文报道的新数目,扭柄花属Streptopus有x=7,8,9三种染色体基数。
2. 分子系统学
基于trnL-F和rpL16两个片段对扭柄花属Streptopus4种(其中S. simplex染色体=14,16的2个居群)和外类群万寿竹属Dispoum植物D. viridescens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在对扭柄花属的研究中,trnL-F和rpL16内含子序列在属内最大的序列趋异率不到4﹪,rpL16变异位点139个,信息位点仅有6个,分析显示,如此慢的基因进化速率并不能为系统发育重建提供足够的信息。本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虽然在属内种间的关系的讨论中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但是与形态和细胞学的资料结合,还是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提示。花梗C型的S. koreaus和S. obtusatus聚为一支,花梗A型和B型的聚为另一枝,分子证据支持本文关于用花梗相对着生位置推测本属系统演化和分布格局的合理性。
3. 形态和分布
在广泛的野外调查并查阅了大量标本和文献的基础上,对各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展开了论述。认为花梗C型北美、东亚、欧洲南部广泛分布的S. amplexifolius可能是比较原始的类群,而分布于东喜马拉雅-横断山的S. simplex花梗为A型,最为进化。
4. 扭柄花属的现代分布格局
以细胞学和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地质资料,对扭柄花属Streptopus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扭柄花属Streptopus植物很可能是北极-第三纪成分的一员,该属可能起源于高纬度的北部区域,在北极地区气候变冷或冰期是被迫南迁进入欧洲、东亚和北美大陆,在中新世后,随喜马拉雅隆升,西南季风的形成,北方南移通道的打开,沿秦岭和黄河一线并环沿秦巴山区向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迁移。在迁移的途中分化出西南地区和喜马拉雅特有的S. obtusatus 、S. simplex和S . Paviflo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