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确诊年龄在25岁及以下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与26~35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情况,进行预后相关分析,并通过拟合探索年龄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年轻女性乳腺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以25岁以下年龄组作为低年龄组,26岁~35岁年龄组作为高年龄组,按照低年龄组:高年龄组=1:4比例随机抽取低年龄组112例,高年龄组448例纳入研究。临床资料包括:确诊年份、诊断时间、乳腺癌和/或卵巢癌家族史、妊娠相关性、是否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病理资料包括: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理T分期(pT)、病理N分期(p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g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及P53表达情况。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方式及有无新辅助治疗、化疗、辅助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运用SPSS 22.0软件比较两年龄组患者上述各因素的区别,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并运用SAS 9.4软件对年龄与死亡风险进行线性分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低年龄组患者中位诊断时间长于高年龄组(3.0月vs.2.0月,P=0.030),在乳腺癌和/或卵巢癌家族史、妊娠哺乳状态以及是否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中无显著差异(p>0.05)。2、病理特点:低年龄组原位癌比例更高(8.0%vs.3.6%,P=0.041)。但组织学分级、pT、pN、M分期、ER、PgR、HER2、Ki-67及P53表达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妊娠相关性乳腺癌相比非妊娠乳腺癌具有ER/PgR阳性率低(42.9%vs.71.4%,P<0.001)、Ki-67>30%比例高(57.7%vs.36.8%,P=0.037)、接受新辅助治疗比例高(55.65 vs.12.7%,P<0.001)、初诊 Ⅳ 期的比例高(18.2%vs 1.2%,P<0.001)的特点。3、治疗:低年龄组更倾向保乳手术(55.0%vs.34.4%,P<0.001),且低年龄组整体术后放疗比例更高(74.7%vs.63.0%,p=0.034)。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的比例、新辅助治疗疗效以及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选择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4、预后:两年龄组患者原位癌及浸润性癌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ER/PgR阳性(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67,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0.462-0.961)、淋巴结转移数>3 枚(HR 1.655,95%CI 1.132-2.421)、肿瘤体积>2cm(HR 1.661,95%CI 1.146-2.406)、新辅助治疗(HR 1.951,95%CI 1.274-2.988)是影响 DFS 的独立预后因素;ER/PgR 阳性(HR 0.443,95%CI 0.268-0.734)、淋巴结转移数>3 枚(HR 1.875,95%CI 1.825-5.028)、新辅助治疗(HR 1.875,95%CI 1.047-3.358)是影响 OS 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不是影响DFS及OS的因素(P>0.05)。但在保乳手术的患者中低年龄组患者DFS(P=0.011)与OS(p=0.004)均明显差于高年龄组,在选择乳房全切手术的患者中并未看到此趋势。将年龄作为连续变量,与死亡风险存在线性关系,HR=0.929(95%CI 0.871-0.990),即年龄每增加一岁,死亡风险减少7.1%。结论:25岁以下年龄组相比26~35岁年龄组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位诊断时间显著延长,原位癌比例高,手术方式更倾向保乳手术,术后放疗比例高。两年龄组患者无论原位癌还是浸润性癌DFS与OS均未见显著差异,但如将年龄作为连续变量,可见年龄与死亡风险存在线性相关,年龄每增加一岁,死亡风险减少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