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是一位饱含悲悯情怀的当代台湾作家,从发表的作品可以看出宗教意识对其自身的人格行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拟以蒂利希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学为理论基础,探究白先勇与宗教意识的契合关系以及在小说中所呈现的宗教精神和叙事策略,力图考察宗教与文学、文化的互动性,进而在反思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中来显示宗教文化的终极关切的巨大作用。这样,不仅为解读白先勇的悲悯情怀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研究视角,而且为宗教文化融入人文建构提供了借鉴。 绪论:宗教就是终极关切。蒂利希认为“宗教就该词最广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论,就是终极关切,就是人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作为终极关切的宗教是赋予文化意义的本体,而文化则是宗教的基本关切表达自身的形式总和。简言之,宗教是文化的本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白先勇宗教意识的渊源。白先勇的审美心理中存在着宗教意识的因子:1、个性气质:童年的创伤性经验造成了敏感、孤僻、内省的性格,为产生宗教情绪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家国兴亡:动荡不安的生活经历,为接受并形成宗教思维提供了心理积淀。3、文化积淀:长期的古今、中外文化熏陶,使得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深入骨髓。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白先勇悲天悯人的宗教精神。主要有:1、无常故苦。具体包含了作者的三种感情:对历史兴衰的沧桑感、对人世变化的无常感、对人情难料的苦难感,从中透露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2、报应轮回。小说中存在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情节和细节,意在揭示人类的灵肉之争和生死之谜。3、原罪救赎。小说讲述了人类的原罪欲,期待着用爱的救赎来提升生命价值。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白先勇宗教化的叙事策略。主要有:1、_上帝的俯视。具体包括三种叙事视角,①圣子审视:在儿童视角的细节化、主观化基础上构筑圣子的神圣人格。②圣父期待:在圣父对人类命运的全知“叙述”和“展示”中期待建立终极的信仰。③圣灵评判:在对人物命运远距离地冷静观察后感悟圣灵的启示。2、天上人间的徘徊。白先勇的叙事结构就好像命运之神引领凡人在天上人间探寻生命的真谛,包括“人间—天上—超脱”模式和“人间—天上—人间”模式,背后的深层结构象征漂泊者寻求精神家园和心灵自由的艰难过程。 结语:文学需要宗教精神。白先勇把宗教从“神学”的地位摆脱出来,与作为“人学”的文学发生互动交流,进而使文学真正地进入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