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官僚体制改革之目的不外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二者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家权力的分配。君主专制强调皇权应凌驾于官僚政府之上,中央集权则要求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领导权。其中,中央集权是根本问题。明代的京官和外官,既是政府组织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又是官僚体系中的两个利益群体,二者被人为的形成一种内重外轻的状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的需要。官僚体制的内重外轻状态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分配结构。中央政府保持权威性,则官僚政府呈现内重外轻状态,反之,地方政府占有主导权,官僚体系则表现为内轻外重。“内重”就是扩大中央政府的职权,“外轻”则是削弱地方政府的势力。内重外轻涉及军事、行政、经济、监察、司法等多个方面,其方式和程度反映了中央集权统治的运转状态。国家政策依靠政府来实施,而政府则由官僚集团来运作。因此,官僚体制中的内重外轻性质,最终通过京官和外官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中国幅员辽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保持何种关系决定了国家的兴衰。从秦汉到明清,帝制社会的发展过程即为中央集权的强化过程。汉唐以来,中国文明表现为“内向的体系整合组织化而不是外向的扩展”①,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保持国家的统一。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对地方政府保持强势状态,政府官僚体制也相应表现为内重外轻的形式,而在此体制下的京官和外官也相应地表现出内外差别。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内重外轻的态势日趋严重,京、外官之间的差异越加明显。京官和外官的差别和“内重外轻”之现象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内重外轻的政策是产生京、外官差别的根源,京、外官的差别使“内重外轻”变得更加严重。本文通过明代官员的选任、升迁、考核、待遇等几个方面对京官和外官进行比较深入的比较,探讨明代官场重内轻外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以此论证内重外轻官僚体制对中央集权统治所产生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