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人类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时,不得不对于工业化大生产、以及随之所产生的社会模式和社会文化进行反思。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且已经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目前,生态化建筑设计已经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随着人们对生态建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生态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思想观念。而且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些因地制宜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正是今天我们所努力追求的可持续发展中低技术和适宜技术的体现。因此,将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化建筑技术进行初步的发掘、归纳、整理和总结,对于今天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哈尼族传统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建造技术与文化。它主要可以划分为蘑菇房、干栏式住房、土掌房、茅草房、瓦房、土司署建筑等几种类型。主要分部在以元阳、红河、绿春一带,元江、墨江一带,西双版纳为主的地区。其中以元阳一带的“蘑菇房”最具有代表性。它因四坡草项的屋脊较短,四面铺草,貌似磨菇而得名,在结构上它沿袭了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以饲养家畜为主,中层以日常起居活动为主,上层做为仓库,它总体的结构及空间布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建筑材料上它主要以本地木材、石材、土坯、山草、竹、稻草等乡土建筑材料为主,不但比较方便寻找,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低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乡土材料经过加工与应用可非常清晰的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从能源的消耗及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蘑菇房在能耗、隔热保温和调节空气湿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总的来说,“蘑菇房”在建筑文化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建筑技术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生态和节能优势。
然而如今虽然传统的自然生态和建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但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发展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随着元阳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蘑菇房”与现代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外来新的现代建筑形式、生态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导致了在元阳地区越来越多的哈尼族村寨中出现了传统民居“蘑菇房”随着民居的改造逐渐被现代式单一式“方盒子”钢筋水泥土瓦房所取代,甚至走向消亡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归属感的缺失,以及民居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从而如何解决现状与多重矛盾问题就具有十分现实意义。因此探索一种既具有哈尼族民族文化特色,能使哈尼族居民认同,同时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生态节能的新型更新建筑形式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在对元阳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生存发展现状以及传统文化、建筑技术优势总结的同时,结合技术适宜性、适用性、地域性的原则,合理的运用现代生态化更新技术。主要的更新方式从民居建筑文化的保留、建筑构造更新、建筑材料更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等几个方面入手。在建筑文化方面,更新后的蘑菇房形式、色彩、风格上以传统形式为主。建筑构造方面,整个结构和功能的更新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出发的,同时兼顾民族文化的特色的体现与生态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原有主要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从功能的角度进行合理划分与改造。在建筑材料方面,现代技术结合乡土材料资源,对屋面、屋顶、墙基、门窗、墙体等都进行了生态化更新,保证了施工简单、经济实惠、易于更新、生态性能好。景观生态方面结合整体村落的布局形式和自然生态系统考虑,营造了和谐的绿色空间。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从自然能源优势出发,充分利用了水能、太阳能和沼气能,为生活质量和建筑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保证。最后结合更新实例引入公众参与模式与能源投资估算,通过进一步实践参与进行改进,从而总结地域性民居建筑更新发展模式。
本文通过对元阳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具体的研究,掌握元阳地区哈尼族民族文化的特点、内涵及这些内容与建筑文化发展的关联,探究传统建造技术存在缘由的基础上,将这些模糊的地域建筑文化梳理出来充分发扬传统建造技术优点,结合新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新理论、新材料、新科技,促进新时代条件下的居民生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并使其不至于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提炼出传统建筑技术构造与现代适宜技术相结合,充分有效的发展自然资源优势,使其在生态上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文化上达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居住上达到舒适健康,经济上符合地区居民的需要,并且在适当条件下,达到引导与示范的作用。同时使得民居的技术更新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