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中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由中心走向边缘地位演变的事实及这种演变背后的思想根源,是本论文的主旨。为此,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考察中学、西学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的内涵演变,发现近代以来时人自觉、不自觉的将“中学简单认定为人文,西学简单认定为科学”的认识误区; 然后从时人认识与制度建设两条线索(同时还有办学实践一方面)出发,以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资料汇编为主,分析其中与本论题相关性较大的时人论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文件、政府公文和作为案例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等相关高等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正是“中学等同于人文,西学等同于科学”的认识误区通过“中体西用”的文化构架模式导致了中学地位的边缘化; 而纠正认识误区则可以促进当前高校人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本论文从南京“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会议入手,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缺失问题,由此再从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代的模式转型入手,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接近的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与近代以来各派时人所理解的中学内容入手,分析中国传统学术范围的演变; 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入手,分析当时尤其是近代以来时人对于西学的理解与认识,得出“中学等同于人文,西学等同于科学”的认识误区。考察作为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主导思想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再认识,认为此种文化构架模式本身暗含着丢弃“中用”,事实上必然导致丢弃“中体”的隐患。考察明清以来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弊病和明末清初以来的经世致用思想,认为后期僵化的科举导致的中学范围窄化、内容空疏与注重应用的致用思想加上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使时人往往以政治的实用眼光看待中学、西学,导致对二者范围窄化的认识误区。论述中学(国学)的学科化问题,即以西学学术分类标准来范围、切割混凝一体的中学,使之分析、重构为具有相对独立边界的文、史、哲学科,中学改变形式,最终影响其性质。在制度建设层面本论文主要考察三次学制改革以及对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