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仪式下“普世”性质的人文关怀——论戴维·洛奇的小说《天堂消息》和《治疗》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戴维·洛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两部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和《治疗》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小说文本隐含的象征性宗教仪式着手,尝试从这些象征性仪式的效果与其原本功能的错位中,探寻其间隐含的信仰之价值取向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洛奇小说蕴含的新天主教理想的普世意义,并且试图从《天堂消息》和《治疗》的文本中剥离出仪式的文学包装、宗教象征和神话思维,将其还原成初始的、本真的面貌,并从中寻找具有“普世”性质的人文关怀。本文首先分析文本中的天主教圣事元素,揭示圣事的功能变化所反映出的天主教或天主教徒群体信仰的人文化趋向;其次分析文本中出现的朝圣活动,阐释朝圣的过渡对个人精神危机的治疗效应;最后借用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等人的过渡仪式理论,用更原始的眼光重新审视两个文本中的仪式元素和结构,从中发掘过渡仪式在个人思想和信仰的提升和成长中起的作用。由此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天堂消息》和《治疗》的文学文本中所包含的宗教性仪式描写是对文章精神内涵的有效表现方式。小说文本对天主教仪式的描写不是对仪式的复制,而是具有反思性质的模拟;其中贯穿的思想核心也不是传统上以绝对神圣为导向的教义,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主义关怀。小说由此开出一帖旨在治疗现代语境下西方社会群体性精神病症的药剂——普世性的、以人为本的宗教信仰。戴维·洛奇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兼作家。作为一个有着天主教的家庭及教育背景的信徒,洛奇对宗教向来怀有强烈的关注意识。他的小说体现出他对基督教信仰、道德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文本中出现的大量宗教仪式元素集中反映了这种思考的方向。同时,作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洛奇对后工业化时代宗教与世俗生活的矛盾带给人们的精神危机给予极大的关注。他在探寻解决天主教信仰和世俗生活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地从一个信仰者到怀疑者,最终成为批判者。他批判宗教清规戒律与人性的背离,呼吁宗教更加尊重人的自身感受和欲望,更加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追求世俗幸福的欲望以及人对善恶、真假、美丑的判断能力。发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两部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和《治疗》,就充分的体现了洛奇基于人文关怀的新天主教理想,传达了他呼唤天主教变革的声音。 本论文以《天堂消息》和《治疗》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两个文本的思想基调相似,本论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小说文本隐含的象征性宗教仪式着手,尝试从这些象征性仪式的效果与其原始功能的错位中,探寻其间隐含的信仰价值取向的变化,从而揭示洛奇小说蕴含的新天主教理想及其在普世意义上的价值。本文力图通过文本分析,从《天堂消息》和《治疗》的文本中剥离并去除仪式的文学包装、宗教象征和神话元素,将其还原成初始的、本真的面貌,尝试中寻找具有“普世”性质的人文关怀。 本论文的正文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挣脱信仰危机转向人文关怀。本章主要分析两个文本中的天主教圣事元素,以信仰的开始、日常的信仰和导正偏移的信仰之路为线索,揭示一系列象征性圣事所反映出的天主教或天主教徒群体信仰的人文化趋向。 在第一节里,主要论述围绕《天堂消息》展开,对小说主人公伯纳德·沃尔什信仰的失落和信仰的回归进行分析,以为这位主人公在夏威夷的经历具有宗教洗礼的象征意义,他所经历或见证的一系列仪式与传统的天主教仪式有所差别,其间隐含着对人的个人能力的肯定。伯纳德受此启发开始尝试发掘一条走出不可知论的困局,前往基督信仰之人文核心的道路。 接下来的第二节,以作为天主教三种入门圣事之一的圣餐圣事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不同人物领受圣餐的经历中,发现天主教会严格的教规戒律与人们世俗欲望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与人对爱情的自然追求和向往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给信徒带来的无比沉重的精神负担。本节试图寻找文本对不合人性的教义教规的批判,并且通过对夏威夷民歌弥撒上的圣餐礼的分析,阐述其间蕴含的天主教人文价值观,即具有关爱与责任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美好生活追求。 本章的最后一节以告解圣事(也作忏悔圣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忏悔的“治疗”作用的分析,探寻一条走出当代宗教信仰危机和个人精神危机困境的出路,亦即的导正偏离正轨的信仰和精神的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本章试图对圣事这个“在基督教会的实践中已经形成的既定的具体手段”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还原其赋予小说的人文化天主教理想的“一种‘客观的’结构”和“可见的、戏剧性的,连接着一套话语”的形式,从中找出小说为解决当代群体性的信仰危机所规划的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为拉近天主教会与人们世俗生活间渐行渐远的距离所提供的一条途径。 第二章,走出精神危机发现自我价值,本章以两个文本中的朝圣活动作为论述的主体。同洛奇以往的小说相比,朝圣的象征或隐喻在《天堂消息》和《治疗》这两部作品中更加具体化,并且成为了小说构思的关键。本章主要分析文本中出现的朝圣活动,阐释朝圣这一过渡过程对个人精神危机的治疗效应。 本章从发现本真的“天堂”入手,第一节论述侧重于《天堂消息》中伯纳德的天堂之旅,将从阐释文本对旅游业和宗教的类比开始,分析度假天堂夏威夷之所以为“天堂”的原因,并从此延伸到伯纳德对此世天堂的发现。本论试图说明信仰的不确定并不代表信仰的失落,基督教信仰在抛开《圣经》虚构的超自然神话和入天堂可以得永生的观念后,所剩下的人文核心正是应对信仰危机的福音。所谓的天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正等待着我们发现的目光。 发现身边的天堂,其实就是肯定自身当前的境遇,同时也要配合复归“天然”的自我。第二节论述以《治疗》主人公劳伦斯的哥本哈根之行——文化朝圣、哈崎福家乡之旅——个人朝圣以及追寻莫琳——精神朝圣这一系列有目的的人生旅行为线索展开,通过分析劳伦斯的“三段论式”朝圣,以及朝圣对其精神和肉体病痛的治疗效果,试图寻找一种解决当代人精神危机的方法,尝试指明明确自我定位才是受困于精神危机的当代人得以自救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本章试图对朝圣这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具有延展性的特殊仪式形式在文本中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尝试除去朝圣的天主教外衣,呈现它在转换个人精神状态方面具有的奇效。本章试图说明,“天堂”不在遥不可及的天边,乐园就在你我身边,对面临精神危机的当代人而言,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肯定自我境遇、发掘自我潜力才是有效的自救之道。 第三章,跨越现实困境转变人生轨迹。如果把圣事和朝圣定义为基督教或天主教内的通过仪式或过渡仪式,那么这些宗教意味浓厚的仪式就会呈现出更原始、自然、普世性的面貌。同时,这些仪式亦将展现出其间蕴涵的原始的思维模式,这种原始的仪式思维正是全人类最根本的共性之一。本章将由此出发,借用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等人的过渡仪式理论,用更原始的眼光重新审视两个文本中的仪式元素和结构,从中发掘过渡仪式在个人思想和信仰的提升和成长中起的作用。 本章的第一节以《治疗》中墩子的朝圣为主要对象,把它作为通过仪式进行分析,将其重新分解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分离、第二阶段——阀限和第三阶段——聚合,并且说明墩子通过过渡仪式,完成了“人格转型”,进入人生的新阶段。本节将着重强调阀限阶段的作用,即重塑通过者(或者叫阀限人)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定位,并以此阐释过渡的价值。 第二节则以《天堂消息》为主要探究对象,尝试从文本中发掘具有通过仪式性质的元素,将其还原为各种通过仪式的类型。通过仪式是应对人生变化和波折的仪式,是仪式主体的状态由紊乱过渡到调和的过程。在《天堂消息》中的通过仪式主要有厄休拉的生命转折仪式,伯纳德的入会仪式,伯纳德及其旅行团的旅客的困扰仪式等。文本中体现出来的过渡仪式元素展现了更为“普世”的“人文关怀”理想。 通过再现文本中的通过仪式,本章力图进一步去除文本的宗教色彩,用一种原始的仪式形态呈现文本的人文理想的普世特性。仪式是对人类最为之感动的东西的表达,它不是完全神秘的东西,也不是纯粹世俗的形式,而是具有神圣特性的过程。仪式是建立于神圣与亵渎之间的一种链接或者一种过渡,它既是对超然理想的承认,又是对现实存在的肯定。无论洛奇是否有意运用仪式观念,文本中的象征性仪式都事实上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宗教观,传达出了他呼唤天主教能够更重视人自身的内心感受、尊重人类追求世俗幸福的欲望的声音。
其他文献
魏晋时期,玄学作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往学界对魏晋玄学和文学之关系着力颇多。其中,隐逸文学、游仙文学与玄言文学三种文学主题亦是这一时期文
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了80后作家群的语言特点。文章首先从对80后语言风格的总体描述、多样性探索以及语言要素分析等三个方面对80后语言风格进行描述。80后作家群的语言风
根据学校和系部的要求,我开设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观摩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收获颇多,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中明确思路,
期刊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俗谚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婚俗作为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既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又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制约,古代六礼(纳采、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