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論文旨在檢視蘭克史學向新史學轉型期間,在歷史認識論、方法論及其目的上的爭論及流變,並試圖從中尋求當今史學困境的解決之道。筆者認爲歷史學當今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一是工業化社會漠視歷史知識,認爲這是一門無助於人生的學科:二是後現代思想對歷史的衝擊,顛覆了歷史求真的傳統價值:三是歷史求助於社會科學方法,卻同時面臨遭社會科學瓜分的危機。這三個問題質問當今歷史學:有何功能?能否求真?怎樣既聯合又獨立於社會科學?這是當今史學界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前人的討論找答案。從蘭克到新史學的轉變過程,正是提供檢視史學危機,並從中尋求解決之道的重要時期。本論文在導論說明問題及主旨後,主要分爲「歷史認識論」、「歷史方法論」及「歷史學的目的」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歷史認識論」:從蘭克追求「客觀事實」到魯濱遜將歷史等同於「記憶」,乃至於後現代瓦解了文本呈現真實的功能;在這樣的認識論演變過程中,筆者主張以法庭般求真的態度,將「證據原則」的方法作爲建立客觀事實的標準,而將史家主觀的想像及解釋解構出來,使讀者能判斷整個歷史知識的內涵,以建立一種「論證」與「說服」的知識鏈。這可以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上,解決歷史主客觀的認識論問題。第二部分探討「歷史方法論」,包括還原歷史事實的考證學、考古人、人類學之應用,思辨歷史哲學如何架構整體歷史的理論,以及社會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在歷史學的應用。第三部分探討「歷史的目的」,亦即歷史具備那一些功能。除了考證學「求真」的目的之外,筆者提出歷史尚有「垂訓鑑戒」、「了解現在及預測未來」、「集體記憶的作用及濫用」以及「人文素養的培養」等功用。文中除了論述「爲何」有這些功用外,並試圖說明「怎樣」才能達到這些功用。結論部分總結前面探討的內容。綜觀西方客觀知識有異於東方主觀涵養的傳統,在歷史學無法避免史家見解融入其中的事實下,歷史家的技藝及修養就成了史學成敗之關鍵;故結論部分以清朝章學誠提出的史家四長,配合現代西方史學理論上的成就,論證現代史家必須具備那些才,學、德、識,以創造更優質的歷史知識。另外,筆者認爲,歷史知識必須建構在「內容、目的、方法的有機組織」上;歷史知識的傳播則必須形成「事實、史家、讀者的互動聯繫」,這兩條歷史知識鏈的架構若能健全,歷史學當可以擺脫當今上述的三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