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的“黑土设施菜田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设置常规水肥,80%常规肥,80%常规水,常规水肥+生物炭,80%水80%肥+生物炭5个水肥处理,同时,分别在常规水肥,80%常规肥,80%常规水,常规水肥+生物炭4个处理90 cm处埋设淋溶液采集装置,定期收集淋溶液,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对黑土区设施菜田土壤氮素迁移和转化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5个水肥处理的土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的“黑土设施菜田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设置常规水肥,80%常规肥,80%常规水,常规水肥+生物炭,80%水80%肥+生物炭5个水肥处理,同时,分别在常规水肥,80%常规肥,80%常规水,常规水肥+生物炭4个处理90 cm处埋设淋溶液采集装置,定期收集淋溶液,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对黑土区设施菜田土壤氮素迁移和转化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5个水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在0-300 cm土壤剖面内均随着剖面层次的降低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在0-100 cm土层,5个水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均值由2.30 g/kg迅速下降到0.66 g/kg。5个水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的均值在0-70 cm土层范围随着剖面层次的降低由24.59 mg/kg迅速下降到2.29 mg/kg;80%常规水、80%常规肥、常规水肥+生物炭和80%水80%肥+生物炭处理均对70-300 cm范围土壤硝态氮的迁移无显著影响。5个水肥处理在0-300 cm土壤剖面内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80%常规水、80%常规肥和常规水肥+生物炭处理对铵态铵迁移无显著影响。2.茄子苗期、初果期、盛果期和尾果期四个关键生育期,在0-100 cm土壤剖面内,5个水肥处理在茄子整个生育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4-148.41 mg/kg,并且均随着剖面层次的降低而下降;80%水80%肥+生物炭处理能够抑制茄子土壤硝态氮的迁移。5个水肥处理在0-60 cm土层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从茄子苗期到初果期先升高,从初果期到尾果期降低;在60-100 cm土层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从茄子苗期到初果期降低,再到盛果期升高,最后到尾果期降低;5个水肥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茄子各个关键生育期的0-100 cm土壤剖面上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3.茄子整个生育期,4个水肥处理淋溶液中可溶性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淋溶总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9.47-92.96 kg/ha,48.37-68.47 kg/ha和2.08-6.16kg/ha;80%常规肥显著降低淋溶液中硝态氮淋溶总量;80%常规水显著降低可溶性总氮和铵态氮的淋溶总量;常规水肥+生物炭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可溶性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淋溶总量。4个水肥处理各个时期的淋溶液的可溶性总氮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茄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规水肥+生物炭处理能够降低淋溶液中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的淋溶强度;茄子生长过程中淋溶液中铵态氮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4.从茄子初果期到尾果期,5个水肥处理的茄子果实的吸氮总量的变化范围为41.43-53.00 kg/ha;常规水肥+生物炭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茄子果实吸氮量。80%常规水、80%常规肥、常规水肥+生物炭处理对茄子产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80%常规水和80%水80%肥+生物炭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茄子的生物量,80%常规肥和常规水肥+生物炭处理对茄子生物量影响不显著。
其他文献
土壤微生物系统庞大而复杂,这些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重要元素的循环转化以及土传病害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土壤扰动和秸秆还田改变土壤微生物栖息环境,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目前,关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别是功能组成影响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以中国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磷脂脂肪酸法和扩增子测序技术在明确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真菌生物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组成的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草本沼泽湿地的地下水位下降,气候显著变暖,农田退水导致外源氮输入增加,湿地的生境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水文情势、温度和氮营养变化是影响草本沼泽湿地植物萌蘖、定植和幼苗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以三江平原草本沼泽湿地优势植物狭叶甜茅(Glyceria spiculosa)、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小叶章(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湿地大规模退化,致使水鸟的适宜性栖息地破碎化加剧、甚至丧失,珍稀水鸟的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威胁。东方白鹳是典型的濒危湿地水鸟,探讨其活动特征、栖息地分布及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栖息地变化,对于恢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全面规划东方白鹳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7月在三江平原利用卫星追踪了4只东方白鹳幼鸟,依托卫星追踪数据,分析了东方白鹳幼鸟离巢前的活动时
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历近30年的污染治理,我国的空气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PM2.5浓度明显下降,优良天数持续增加。然而区域性、季节性的大气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之各地工业结构、地形地貌和生活规律的巨大差异及省际污染多重复合传输增加了区域大气认知和管理难度。全面、高分辨率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有利于提高地方和区域大气环境管理能力。到目前为止,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主要集中在中
豆科植物可以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转化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形式。这种固氮方式不仅能够为豆科植物提供氮源,同时节省了氮肥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因而解析大豆结瘤固氮的分子调控机制,对农业和生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miRNA(MicroRNA)是一种内生非编码小RNA,它通过参与转录本切割或者翻译抑制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生物、非生物胁迫
大豆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蛋白质、植物油,用于人类饮食、动物饲料和生物柴油等。盐碱胁迫对大豆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并使其产量严重降低甚至绝收。通过大豆耐盐碱的精细鉴定,发掘和利用大豆耐盐碱种质是研究大豆耐盐碱生理机制、发掘大豆耐盐碱基因的关键一步,但目前已有的筛选方法存在筛选效率较低、大批量筛选时重复性不高等不足。国内外学者通过筛选鉴定获得了较多的大豆耐盐碱品种,并已成功克隆了多个耐盐碱基
湿地作为全球重要的脆弱生态系统,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温室气体排放是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过程,受温度变化影响显著。已有研究证实作为广泛分布的“土壤生态工程师”,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塑造土壤结构和调节土壤生态过程与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气候变暖背景下,蚯蚓对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特别是蚯蚓调控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三江平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结构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碳、氮含量。秸秆因其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碳、氮、磷、钾),常被以多种方式施入土壤中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从而达到增产、增质的目的。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伦站)9年秸秆还田试验为研究平台,设置了0 kg/hm2(CK),6000 kg/hm2(S1),9000kg/hm2(S2),1
作为影响畜禽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饲养密度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与福利。然而实际生产中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常出现饲养密度过高的情况,对猪群健康和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猪氧化应激和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阐明不同饲养密度影响生长性能的机理,将为实际生产中通过营养调控生猪集约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一、饲养密度对生长育肥猪血清差异代谢物的影响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生长育肥猪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淡水和能源是现代社会的两大稀缺资源,两者都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淡水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利用光热材料进行太阳能驱动水蒸发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种绿色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来寻找合适的光热转化材料,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仍然面对诸多挑战,例如蒸发速率低、能量转化效率低和难以抑制高浓度盐溶液的结晶等问题。为了获得高效的太阳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