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黑素细胞痣(Nevus)是皮肤常见的良性肿瘤,肉眼观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疹、丘疹、结节,边界清楚,结构对称或轻度不对称,直径2-6mm。在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部位黑素细胞痣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根据皮损是否出生时就有分为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获得性黑素细胞痣。研究显示29.8%的黑色素瘤在组织学上与黑素细胞痣相关,临床上常因怀疑黑素细胞痣恶变对良性黑素细胞痣进行切除,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和创伤。因此,近年来皮肤科医生不断寻求更准确的无创诊断手段。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俗称皮肤CT,根据不同皮肤组织对光的折射率不同,RCM可实现在体观察皮肤组织细胞情况。在RCM中,黑素的折射率最高从而表现为明亮的颜色,对于诊断黑素细胞痣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临床上常用RCM作为诊断黑素细胞痣的辅助诊断手段。皮肤镜(Dermoscopce)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无创检测手段已经在皮肤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皮肤镜通过减少角质层-空气界面的反射光,观察到肉眼不可见的结构及血管扩张。获得性黑素细胞痣主要皮肤镜模式为:球状模式、鹅卵石样模式、网状模式、均质样模式、球-网状模式、假性网状模式等。其他皮肤镜特征有粟粒样囊肿、血管扩张及退行性结构。获得性黑素细胞痣的皮肤镜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皮肤类型、年龄、部位、日晒、怀孕等。据我们了解,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黑素细胞痣的皮肤镜特征分布的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中国人群中年龄是否影响获得性黑素细胞痣的皮肤镜特征;(2)探讨获得性黑素细胞痣的皮肤镜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资料和方法病例收集自2017年6月-2018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门诊患者619人,共807处皮损。记录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部位及皮损出现时间,对临床疑疹者拍取临床照片和皮肤镜图片,对皮肤镜表现不典型病例进行RCM或组织病理检查以进一步确诊。皮肤镜图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皮肤镜专家进行阅读,并记录下每个皮损的特征,两位专家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位专家进行判读。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共纳入619位患者,807例皮损,其中男性190人(30.7%),女性429人(69.3%),男女比例1:2.25,平均年龄35.4岁(3~83岁)。其中0-15岁患者皮损47例、15-30岁患者皮损223例、30-45岁患者皮损366例、45-60岁患者皮损皮损127例、≥60岁患者44例。面部皮损283例、颈部皮损88例、躯干皮损320例、四肢116例。获得性黑素细胞痣的部位分布与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2.球状模式和色素减退变异型均与年龄具有强相关性(卡方检验,P=0.0000)。在我们的研究中,球状模式在0-15岁患者中所占比例为27.7%,高于其他年龄组,且球状模式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而色素减退变异型与之相反,在≥60岁患者的皮肤镜模式中占40.9%,高于其他年龄组,且色素减退变异型的比例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3.在不同部位中,球状模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02),在面部所占比例较其他部位(颈部、躯干部、四肢)高(12.4%)。鹅卵石样模式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48),其中在颈部所占比例较其他部位高(19.3%)。另外均质样模式、网状模式、色素减退变异型及球-网状模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44、P=0.0000、P=0.000068、P=0.009)。结论本研究显示黑素细胞痣的皮肤镜模式与年龄及部位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医生如果能够意识到黑素细胞痣的皮肤镜模式与年龄及部位相关的差异,可能会更准确的评估和管理表现出与不寻常的皮肤镜模式的黑色素细胞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