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也由财政全部负担。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办学理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占GDP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呈几何增长。我国教育的投资进入了多渠道融资阶段,投融资的渠道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社会个人投入、学校自筹等三个大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投融资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仍显不足;财政拨款成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社会捐赠经费占比很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很大等问题。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有限的财力资源,在学费收入没有多少上升空间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投融资体系,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2002年开始实行沿用至今的“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拨款模式,存在着体制老旧、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美国高校采取分级管理制度,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和管理权都在州政府,并且重视绩效拨款模式。英国的拨款模式采取集权制,主要通过高等教育基金会进行资金的管理。明确的拨款目标、灵活的机构设置和考核指标设计都值得学习和借鉴。高校扩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少则数千万元多则数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量,使高校贷款规模急剧扩大,并呈现出贷款期限长,还款能力有限,规划建设指标不合理等问题。可以考虑将PPP模式引入到高校领域,发展专业技术院校、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法律保障等方式保障建设资金。民办高校举办者投入在我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明晰民办教育产权,明确归属权和分配问题是民办教育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类管理将有助于理顺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确立产权清晰、权责明晰的的产权制度安排。在目前财政资金不能完全覆盖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民营教育领域将成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发达国家,高校捐赠资金是高校成本分担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是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美国高校对捐赠资金进行专业的运作,投资于国内股市、国际股市、固定收益产品、非传统投资产品以及短期的债券等,实现了15%左右的收益。哈佛大学的捐赠资金更是支持了高校三分之一的运营支出。这启示我国高校在捐赠方面更应该积极主动,成立专门的捐赠机构,加强校友联系,开展专业的捐赠资金管理运作模式。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等学校聚集了一批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水源地之一。但是,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停留在发表的环节,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借鉴美国在《拜杜法案》出台后取得的科技成果转移的繁荣局面,我国高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高校与企业联系,创新管理体制,加快中介市场发展,建设大学科技城,完善投融资体制等多举措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